纺线车的回忆
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山坳里,那里的一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烙在我生命的年轮里,常常不经意地想起那段岁月,想起母亲的那辆纺线车……
在作为家里第六个孩子的我出生时,那辆纺线车就已经陪伴了母亲二十年光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人口多,仅仅靠生产队分的粮食养家糊口,农家人的艰辛可想而知。家里拿不出钱来添置衣服。母亲的纺线车就成了我家的大功臣,没有它,就没有全家人的赖以遮身蔽体的粗布衣衫。
小时候,我在母亲摇动的纺线车的嗡嗡声中沉睡过去,又在它的嗡嗡声中醒来,勤劳的母亲不舍得放过一丝一毫的空闲时间,在烙煎饼、洗衣、炒菜、喂猪的间隙里不停地纺啊纺啊……母亲说,白天纺线还好说,但到了晚上,我们姐弟几个总有一个最小的是要母亲抱着纺线的。一是孩子越到晚上就越哭闹,二是天冷时晚上孩子自己躺在冷冷的被窝里母亲不安心。聪明的母亲想出了好办法:那就是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再用一根粗粗的布条把他(她)绑在母亲的腰里。这样,孩子停止了哭闹,母亲纺线也安心。但就怕纺着纺着线头断了,再接线头就要费事了。那时,我觉得母亲就是魔术师,一串串棉絮在她手里一点点地变短,变短,纺线车的线穗一点点地变胖,变胖……
就这样,年幼的我们坐在勤劳的母亲的大腿上,听着母亲的纺线车那优美的嗡嗡声,一天天长大。母亲纺线时腰里捆着的孩子不断地变化着:大姐、大哥……直到最小的我。小时候不懂事的我觉得看母亲纺线简直是一种享受,却不知母亲的疲惫不堪,听不到体弱多病的她积劳成疾时的呻吟……
小时候,觉得母亲的纺线车真是太神奇了,看着母亲娴熟的纺线动作,心里痒痒的!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母亲把一大堆线穗子放进了篮子里,说是留下家里织布的后剩下的,要拿到集市上卖了,换些零用钱。那天,太阳高照,是个赶集的好日子,母亲起了个大早,还没到早饭时就烙好了一天的煎饼,饭也没顾得吃,就挎着篮子出门了。真是天助我也,我高兴极了!趁着哥姐上学去了,家里只有我自己,我兴冲冲的学着母亲的样子,摇起了纺线车。可是,怎么不对劲啊?不但纺不线来,纺线车发出声音也不对劲儿。我着急起来,生怕一会母亲回来了,我的计划就泡汤了!越着急,它越不听话,这时我一用力,还把纺线车的摇把给弄掉了,怎么办?我问自己。这时我发现了灶屋里有个斧子,赶紧用它敲打摇把。真是越急越出错,一不小心把摇把敲断了,吓得呜呜大哭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但母亲回家后,竟然没有呵斥我,还心平气和地给我讲了好多纺线技巧,那一刻,我觉得母亲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也是我最敬佩的人!尽管贫穷的生活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但母亲永远是乐观大度的人,没有她吃不了的苦,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过不去的坎!正是坚韧无比的母亲带领我们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她不仅养育了我们,也教会我们做人!
不知不觉中,我已至不惑之年,母亲也年逾八十,许多的往事也随风而逝,但陪我们度过难忘岁月的纺线车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想起它,就想起日日辛劳的母亲,想起它,就想起艰难而又快乐着的童年时光,想起它,就更加珍惜今天的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啊!亲亲的纺线车!亲亲的母亲!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