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被别人问:某某,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啊?我们那时会以我们有限的对世界、对周围生活和环境的认知,兴奋的回答:我想要当一个科学家, 我要当兵,我要当老师,我要开飞机,等等。一者,在二十年以后,几乎所有人所做的都不是自己小时候梦想要成为的工作。我不知道现在的00后、10后小孩子如果再问他们,他们会怎么回答,可能答案会更加丰富,因为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加多。我就在想,为啥没人说“我将来想当一名农民”或“我想当一名工人”呢(我猜父母会觉得丢面子 从而纠正他们)?还有一点更奇怪,为何我们所说的都是有具体的标的,比如科学家、大官,很少有对想法的具体描述呢?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我们离开家庭走入大学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社会了,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嘛。这时候,我们还是带有一部分憧憬和期望的,比如说同学之间谈论起来还是会说到毕业以后想做什么。这时目标会比较分散,因为大家见识的多了,认知的世界更广阔,可选择和追寻的更加清楚。即使这样,毕业多年后,大家再聚首,会发现很多与当初想的都不一样。
踏入社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受到周边人的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模仿别人行为的能力是超强的。于是,在追波逐流的过程中,我们慢慢习惯了环境和社会给予我们的,认命也好、不服也罢,随着时间的流逝,终于把儿时、大学时的梦想给选择性的遗忘了。
我不想妄自评论何种活法更好,做什么工作对社会价值更大,赚钱多少与价值大小是否有关,这些留给时代和历史去评论,且不费脑细胞。但我觉得,如果每个人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评价的标准,不妨用这个标准试一试:我是不是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如果自我评价能得到正向的得分,那就值得肯定。360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出身,不管先住那个群,我们只要始终用这个标准来度量自己,来要求自己做的更好,就是值得肯定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