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处说,“孩子生出来长得像父亲,也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因为孕育生产的任务由母亲来承担,所以母亲是确定的,而父亲就不一定了,因此长相恰好成了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好笑,所以说长得像母亲不像父亲的孩子都是缺心眼儿了么?
这虽然有点什么都要往心理学上硬扯的嫌疑,不过,人类能把人之本性挖掘的如神话般玄幻,又的确能将之讲得头头是道,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曾上过一些心理学的课,于是便借了佛洛依德的书来看——果然,能如此真切地看透人之本性的,心理上多少有些疾病,佛洛依德自己就是精神病人,或许正因为太执着于此,才会体味的更深刻吧。中国的心理学虽不如西方发展的好,不过要从精神上来辨别大家的话,还是有顾城和海子的。再一想来,武侠里面走火入魔的人可都是武林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死亡,大都是因自己而非他人。
唉,跑题了,继续说心理学。心理学的大家很多,我仅是为应付考试草草地看了一遍教程,至于佛洛依德,实在是因为太出名,又刚好有学期论文要做所以才看的。他的理论,记得最清楚是关于幼儿的部分,幼儿总是用嘴去舔东西,是因为人类在成长的幼儿阶段,嘴除了是他们吃饭的工具外,也是他们感知这个世界最主要媒介。分析人类本源是心理学的重点,这个是好理解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树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还要从它是什么样的苗子看起。其实,中国也有关于人类本源本性的研究,只是这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一切混沌不分,学科也如此。最早的时候,孟子和荀子便有“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分歧,还有孟子那句更著名的“食色,性也”,完整而简洁地总结了人类的动物性。其实若是能从纷繁的古书中将有关心理的部分择出来,或许也可以成就一本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史》了。
给我们讲西方文学的长得巨像李保田的老黄头(这总让我有些惘乱,因为总因他的脸而想到喜来乐,听得课却又是如此深沉高端的希腊神话,实在有点混乱),在讲台上一边炫耀着自己的一手好字,一边用嘹亮而缓慢的声音,娓娓道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美丽故事,理论没学到,故事却听了不少,这些故事又成了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素材,如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就是从希腊神话中俄底浦斯和厄勒克特拉的故事中推化而来的。李安的不简单便在这里,他的《饮食男女》是恋父情节的代表,拍得的确很好,而《少年派》中的那诸多的意象和寓意,我是连看了影评后都不太明白的,只敢抱着崇拜的心情去纯粹欣赏。
心理学总透着一股神秘感,至少于我是这样。我常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赤身站在大街上,无比尴尬,却又无计可施,又有一段时间经常做走路被绊倒或骑车摔倒的梦,这都是最典型的心理学的例子,是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和过度焦虑的表现。除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实更多地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只有在梦境中,人才会真正放松,抛开白日里的一切戒备,所有内在的东西汹涌而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你。不过,当太阳升起鸟语花香时,面对各种人与事,人又重新穿上盔甲,装出一副自我保护的样子,昂首而前,去微笑和交流。
不懂归不懂,我们在生活中却经常有意无意地用到心理学,游刃有余而不留痕迹,例如装腔作势、套话、谈生意、讲价钱,难怪外国人不喜欢跟中国人做生意,说话七里拐弯不是语言不通,而是太绕听不明白,所以心理学课程好又如何,能够融汇于生活中才算本事。
偶尔可以稍微借用心理学的小把戏去游戏,还是颇有趣味的。高中自称神算子,让同学在白纸上随便写一个字,便能帮他测爱情、学习、事业、生活中的一个,那同学写了个“未”字来测爱情,上面那横写的稍长,那竖稍也略高,于是跟他确定了是“未”而不是“末”后,因为略略知道他刚刚跟女朋友分手,便开始胡诌:“你看吧,中国汉字讲究方正,你这竖写得太高(其实纯粹是他写字不好看而已),所以说啊,你心里急啊,不过还是急不得,因为你这个横上长下短,上面的把下面的压住了,说明现在还不是时候…………”那同学开始还是玩乐的心态,听我一顿说后,整个表情跟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眼睛和嘴巴都成了圆形:“真的啊!你真的会算命啊!”其实,我只是在忽悠和胡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