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弄巧成拙,本来约的观察者,提前两个小时改成了教练角色,联想起第一次做教练的“失败经历”——中途不停的卡壳,不知道如何提问题……,这一次我原想着先做观察者再跟着小伙伴们学习学习,没想到……
当这个角色确定下来的时候,我察觉到内在的紧张,于是提前一个小时回到住处,简单收拾了一下,便跟着安妮老师的线上音频做了一个打开心结的冥想练习。
脑海中出现小时候因为家里来客人,不敢上前打招呼,被爷爷每次都“贴标签”的画面,“你看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
从那以后,每次家里来客人,我就很紧张,越来越不敢去打招呼,内向自卑,不善言谈是我对过去的自己认同的性格特质,这让我在成年之后的很多公开场合,是保持一直缩着的状态,能不开口说话就不说。
在第一次尝试做教练角色的约练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紧张的厉害,大脑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头脑层面时不时的会冒出来“我不行”的念头。
当我试图与头脑中出现的这个限制性信念作斗争的时候,我的精力就很难集中在案主身上,所以就出现了让自己意料之中的结果。
这次在做教练之前,通过冥想练习,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开始放松下来,只有当一个人处于轻松的状态时,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好眼前的事,这是昨晚做人板时,从作为教练的晓燕身上学到的。
这次的教练过程,我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看到自己与案主的沟通很顺畅,一次次地尝试确认她的问题,突破她的卡点,最后帮助她把一些点串起来,看到了自己习以为常的模式:自我否定。
总的心得体会,具体如下:
1.记录关键词有必要。当案主在陈述她问题的时候,有时会讲很多,抓关键词,提取问题的要点对记忆力不强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这帮我解决了一个担心不能完全复述案主要点的问题。
2.适时的反问有必要。当案主在陈述自己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别人超过你,你会有什么感受?”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案主思考并回到自己的内在找卡点。
3.把一个点挖深。面对案主抛出来的诸多问题,如:感觉时间不够用,想做的事情很多,经常羡慕别人,喜欢与人比较,害怕被比自己强大的人否定,评判等,在这些感觉比较松散的问题中,如何选择一个中心点深挖下去,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4.看到对方受伤的内在小孩。在挖一些卡点的过程中,案主通过她的声音,神态表现出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胸口有点堵,如何与之共情,并与对方的情感更好的连结,需要更多地看见与接纳对方的内在小孩,并能想出一些技巧层面的东西,给到她适时的帮助。
今天案主对我们的约练效果打了七分(总分十分),我觉得好开心,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觉察到因为自己的全程陪伴,对方突破卡点,找到自己习惯性模式的那种小小的成就感。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