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不同渠道跟不同人都会聊到一个话题:如何发现机会,完成人生跃迁?
目前属于裁员满天飞,市场职位收缩,经济周期下行阶段,每个人都有居安思危的想法。
有的伙伴不满足于现状(企业战线收缩,无上升空间),期望寻求一个好机会,却又碍于现实而举棋不定;
有的伙伴待业已久,期望寻求一个好机会,却又自觉无所长而焦虑不安;
有的伙伴有创业想法,却无法舍弃现有的“稳定生活”与收入,而无法下定决心,勇敢走出那一步。
我也不例外。时而困惑,常常焦虑,一直恐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摇摆,踌躇不前,却又心有所往。
思索良久,对“如何发现产品/创业机会点”,有了点新想法,想跟你聊聊。
企业成长的四阶段和三个关键点
每一家企业可能都会是一个周期,至少经历这四个阶段以及对应的三个关键点:
- 创业期:创业起点是问题点,成功突破PMF点(即产品市场匹配,验证用户价值),则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否则就死亡;
- 成长期:突破PMF点后,进入企业成长期,直至遇到市场或企业天花板后,进入下一个阶段;
- 成熟期:当企业遇到企业市场规模天花板后,遇到转接点。如果企业顺利找到第二曲线,则可以进一步发展;否则就会进入停止增长期;
- 衰退期:随着技术、市场、用户的成熟,企业无法有效找到第二曲线继续增长,则慢慢会进入衰退期,直至死亡。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企业的发展不可能如S曲线一样平滑,中间会经历众多过山车式的浮动,以及各种生死时刻,但对应阶段与关键点是必经之路。产品或个人发展也是如此。
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今天的分享,我将专注于第一阶段的关键问题点和PMF。
他们的故事:产品/创业机会通常源于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离开苹果后,创建了Nest,三年后,最终以32亿美元售卖给了谷歌。
Nest的第一款产品是智能恒温箱,他创业的动机来自于每次冬天跟妻子去度假,入住时都非常冷,他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在路上就提前调节好室内温度?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设备是可以让我保持室内温度?”。最终他自己就跟联合创始人一起创立了Nest,专注于开发智能家居设备,而最出名的产品就是智能恒温箱。
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大学时是一名长跑运动员,成绩却不理想,他把“罪魁祸首”归结于糟糕的鞋子,当时他开始贩卖日本运动鞋Onitsuka Tiger,并逐渐将品牌带入美国市场。
在创业初期,奈特面临了资金短缺、合作伙伴背叛等重重困难。他与比尔·鲍曼共同创立了Blue Ribbon Sports(后更名为耐克),并依靠运动员代言来推广产品,最终把耐克经营成为最大的体育用品店。
安德玛(Under Armour)的创始人凯文·普兰克,大学时是马里兰大学橄榄球队的队长,他发现传统的棉质T恤在运动时容易吸汗变湿,而他的压缩短裤却能保持干爽。
这一发现激发了他设计出一种能够排汗的运动T恤的想法。于是,安德玛的第一款产品——一种采用合成纤维制成的排汗T恤诞生了。
GoPro创始人尼克·伍德曼(Nick Woodman)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期间,发现自己对冲浪的热爱,并受到启发,开始思考如何记录冲浪时的精彩瞬间。
他最初的想法是开发一种腕带,可以将相机固定在手腕上,以便冲浪者能够方便地拍摄自己在水中的表现。
在2001年,伍德曼前往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进行冲浪之旅,在此期间,他开始着手开发他的原型产品。
他回到北加州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善他的设计,甚至住在父亲家中,白天黑夜地工作,缝制湿衣材料,钻孔塑料外壳,并学习如何撰写专利申请。
2002年,伍德曼创立了GoPro Labs,后来更名为GoPro公司,并在同年推出了第一款GoPro相机——Hero。这是一款可以拍摄35毫米胶片的相机。
这款相机因其便携性和耐用性迅速受到市场的欢迎,尤其是在极限运动爱好者中广受欢迎。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是在北大读研期间,他通过做家教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效果超出预期。
2003年,他凑齐了10万元创办了奥数网,并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堂小学课外数学辅导班。由于学生成绩进步明显,口碑效应逐渐扩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同年成立了学而思,最终成长为市值一度超过200亿美元的巨头企业。
罗剑是火花思维的创始人兼CEO,他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专业,并且曾是赶集网的联合创始人兼CTO。
他创办火花思维的原因是由于自己不到五岁的儿子在传统的线下班课中学习数学的体验不佳,因此他决定创业,希望通过在线教育改善这一问题。
55°杯由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旗下的五十五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于2014年推出。
这款杯子的特点是将100度的热水倒入后摇晃十下或静置一分钟,水温可以迅速降至55度,非常适合儿童饮用。这款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欢迎,销量达到了近50亿元。
创始人贾伟在一次聚会上分享了这个故事,他提到自己两岁的女儿被开水烫伤的经历,这让他产生了设计一款快速降温水杯的想法。
这款杯子的设计灵感源于贾伟的父爱,他希望通过这款产品减少孩子被热水烫伤的风险。
等等。
这样创业且成功的故事不在少数,不知道你看完这些简短的小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
对我最大的启示是:产品/创业机会通常源于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连续创业者和颠覆者,尤里·莱文(Uri Levine)在2007 年与他人共同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驾驶交通和导航应用程序 Waze。该应用程序目前被全球超过 7.5 亿司机使用,于 2013 年 6 月被 Google 以 11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他的另一项成就是 Moovit,他是该组织的第一位董事会成员和投资者。Moovit 被全球超过 7.5 亿人使用,于 2020 年被英特尔以 1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他创立Waze的灵感源也来自个人遇到的问题。2006年犹太新年,他跟他的一大家族去离家190公里外的一个以色列小镇度假,假期结束后,他们一大群人开了10辆车准备返程,他们脑海都有一个问题:“回家的最佳路线是哪条?”
他跟他妻子带着四个孩子开车在最后,过程中就通过电话不断询问前面的家人,“你走的那条路堵车吗?”。当时,他就想如果有一款产品可以实时告诉他前面的路况的话,就不会让自己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感到沮丧了。
后来,他成为创业导师和投资人,写了《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又名《做难而正确的事》),在书中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和创业各阶段的经验与方法。书中提到至少10家公司的创立都是基于创始人遇到的问题,强调像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提出的“牙刷模式”——每天必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好问题和创业机会的典范。
推荐:强烈推荐你阅读《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又名《做难而正确的事》。
问题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如果你确定遇到问题后,还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 1)市场规模,即有多少用户遇到相同问题?
- 2)问题对用户的痛苦程度,包括问题出现的频次、严重程度和替代方案的成本?
用二维矩阵表示,可得出四类机会:
- 第一类:小而美——频次高、用户量小;
- 第二类:大企业——频次高、用户量大;
- 第三类:失败者——频次低、用户量小;
- 第四类:美梦或噩梦——频次低、用户量大,可能是好机会也可能是噩梦。
好像还差点什么?
从问题到PMF验证通过的过程,仅仅有问题、有市场空间还不够,至少还缺少两个东西:热情、能力。
稻盛和夫提供的人生成功方程式:成功 = 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思维方式可以帮你识别问题,而热情和能力则需要你自我把握。
托尼·法德尔之所以可以成功创造出智能恒温器,是因为他是“iPod之父”,是因为他在入职苹果之前,就已经自己创业过两次,都是关于硬件相关方面,以及在苹果公司里,从0到1打造了iPod和iPhone,所以他是具备硬件设计、制造的相关能力的。
贾伟老师之所以可以成功创造出55°杯子,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洛可可的创始人,他已经负责设计、创造了众多的产品,这让他具备了创造55°杯的能力。
张邦鑫老师之所以可以创建学而思,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优秀的讲师,他已经在线下授课过程中得到了学员和家长的认可。
PMF成功 = (热情+能力)➗ 问题 x 问题痛感度 x 用户数 x 运气
如果期望产品/创业可以成功走过产品市场验证,从创业期顺利走向发展期。
则你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找到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从你自身出发寻找哪些让你痛苦、沮丧、浪费时间的问题,并确认别人是否也有类似问题?从用户量、痛苦程度、替代方案成本、频次等综合考虑,专注于那些小而美或大机会。
第二,你的热情。从0到1做产品或创业,需要经历太多过山车时刻,如果对问题缺乏热情,很难坚持。建议从自己喜欢且具有足够热情的事情出发;
第三,你的能力。发现问题,不代表你可以解决问题。建议做自己擅长的事儿,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出发,选择你擅长的事情。
第四,运气。任何事情的成功或失败,都伴随着运气,它是玄学,不可不认。
《产品方法论集散地》是如何诞生的?
在2021年的某个灵感闪现的瞬间,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打造一个专注于产品方法论的平台,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享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智慧,让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产品方法论。
然而,由于能力、经验以及时不时的惰性,这个想法起初只是断断续续地付诸实践,全凭心情驱动。
转机出现在2022年底。春节回家,一次家族烧烤聚会上,我们谈论起了家族谱的事。我注意到,每家的家谱都是纸质版,且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导致了家族历史的记录出现了偏差。这激发了我制作电子家谱的想法,进而扩展到记录每个人生的故事。
于是,我创建了一个抖音号,开始记录我平凡的生活,希望至少能让我的儿子了解我,也希望我的人生经历能为他提供参考。至今,我已经发布了30多个视频,记录到了我的初中时期。
然而,在2023年中,我意识到,虽然记录个人生活对我个人意义重大,但它对他人产生的价值有限。
于是,我正式重启了《产品方法论集散地》的写作与运营,它不仅符合我当前的情况,也期望它能成为我的代表作之一。
- 内容形式:不再局限于图文,同时开启了视频模式;
- 定位:“三位一体”模式,融合了产品方法论、商业洞察和产品经理的日常经验分享;
- 目标:让“学好方法论,换遍工作都不怕”的理念成为现实,帮助产品经理和有志于该领域的你,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时,能够自信应对,游刃有余。
产品市场价值匹配验证公式(PMF成功 = (热情+能力)➗ 问题 x 问题痛感度 x 用户数 x 运气)是评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求匹配度的重要工具。
我用它来拆解一下做《产品方法论集散地》的逻辑。
首先,发现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我在多次面试过程中,总被问“你有方法论吗?”,而我对它知之甚少。同时,自己做产品过程中,也缺乏对应方法论的指导,确定它是一个问题点。目前它更适用于产品经理群体,以及考虑到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滞后效应,判断它属于一个小而美的机会,或是一个勇敢尝试但可能失败的机会。
第二,我的热情。作为互联网的受益者,我深受其开放、公开、自由的精神所感染,这给了我工作和成长的机会。因此,我渴望成为一个分享者,把我多年的经验、故事和方法论传递给他人,这也是我从事教育十年,被同事戏称为“邢老师”的原因。
第三,我的能力。从事互联网行业十多年,从研发到产品,从在线教育到SaaS行业,自觉具备了一些能力,这也是我最擅长的事情。
第四,运气。《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属于前期阶段(还在用户、需求相关内容阶段),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这只能交给运气。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坚持总结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