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Cristiana进行时”公众号的原创哦~
欢迎大家关注~
最近在看莫言的《生死疲劳》,六道轮回又成人,每一个轮回都波澜曲折,虽然看着很爽,但是每跟着西门闹(男主人公)“轮回”一次,也会觉得,原来不止做人累,做什么动物——只要活着都挺累的。
书的后面,有莫言老师的公众号二维码小卡片,公众号名字就叫“莫言”。我不觉惊了一下——真棒!一个67岁的老人还在不断地输出,为我们青年人灌输良好的价值观,真是令人敬佩。从默默无闻的写者到家喻户晓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觉得他在某一段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是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把讲授故事的角色坚持了下去。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和大家分享我最近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最近有跟一部综艺,叫《十三邀》。这个综艺第六季的片头文案非常触动我——“倦怠总会袭来,你渴望新的感受:一条从未踏足的小径,一个突然到来的朋友或是一个意外的句子。但旧与新,从来是紧密的链条,唯内在笃定,才不断激发外在探索。因为你始终知道,爱,是一切的源头。新道路总因爱意外浮现,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这种人文精神让我对“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许知远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这个综艺有了新的感受。
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期采访黄灯老师的故事。黄灯老师曾经是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的院长,后来辞职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师。一个老师出书倒是不足为奇,但是出了一本《我的二本学生》,我倒是兴致盎然。因为我也是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二本”这个词似乎也是捆绑在我身上的枷锁,在居高临下的现实面前也曾用力地试图挣脱,但是会松劲的一直是我,而不是枷锁。的确,看那一期的视频和那本书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觉得,写得就是我自己以及我相近“段位”的同学。
视频中有提到后来黄老师任职的职业学院的学生里,将顶尖大学的学生形容为“源头活水”,将自己形容为“工业废水”,这个词从他们这种十几二十岁的学生口中说出来,我的感受是震惊甚至震撼,一方面他们居然能想到用云泥之别的词语来形容尖子生和自己,一方面他们的消极心态也到了可能需要疏导的程度。也只有《十三邀》这种节目会将视角聚焦于这样一群常见却又时常被忽略的人群。或许,曾经他们也是小镇做题家,也是年级前一前二,但是高中没有适应好或者高考没有发挥好导致高考志愿不尽如人意。这类青年可能比例少,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我们有庞大的应试人数啊。
的确,90后尤其是95后,生活在教育高度产业化、科技和知识迅速更新迭代的年代,他们不像70后或者是部分80后,毕业出来之后便有一辈子“摔不破”的稳定工作,也不像00后那样,物质及其丰富、物欲横流且风云变幻的年代,卷不动了自恰地“躺平”。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教育的成果和每个人的命运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在优秀学生基数越来越大的现在,绝大部分的一本以下的学生隐溺在社会上流和底层的“中间夹层”,他们的成长空间和上升范围与社会关系、原生家庭、个人能力息息相关,且日渐逼仄。
面对现实和不甘,拼命努力后,仍然有看得见的天花板,仍然是某些人的起点,这也是令人难过的。
但是,我们应该庆幸,虽然说不公,但这种不公平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公平所在。在这个年代,我们还有机会拼到别人的起点,甚至,走向罗马。
最近也看到了王心凌这个仍然很甜很有力量的大女孩,乘风破浪的综艺中,一首《爱你》将我们从无奈与苦涩的现实架到了甜蜜的池塘,“1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长大了,而她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她在节目中也获得了碾压其他姐姐的观众支持率,甚至出现了观看数量远超第二名的“断层”王者。我觉得这个时代需要“王心凌”,这样的一个“梗”、这种集体性的情感n次方传播反而是一种现象——现在这个年代的我们,需要甜美,需要糖分,需要认同。而实力留存和机遇,也是让我们变得和以前不一样的资本。
二本学生、或者说,那些迷茫的青年人一样。对于迷茫,我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去找一个出口,热爱的东西,然后再多点信念、多点勇气、多点对自己想象的空间,全情投入、奋不顾身,战胜所谓的舆论。
其实我是属于平时想的比较多,做的比较少的人。可能眼界、阅历不够,教训和经验不够,所以想法一直没有很成熟,不敢大胆去尝试。很多形而上学的想法需要时间、实践以及深入的思考去完善和修炼。其中也包括像现在的写文字(我一直不太敢说自己在写作,我觉得写作是一件需要功底和思辨能力的事情)。那么寻找到意义和价值,至少在精力上,我不会内耗太多。我想从写文字上,获得一种安定感和对生活的把控感。这里,我的就是我的,是确定的、可掌握的。
希望我可以接着热爱和坚持。
“哪怕是做一场梦,扑一场空”。
那样的话,即使普通也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