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恐惧”是近来非常流行的一张标签。
以我最喜欢的李松蔚老师的故事做引子:
我小时候没有选择恐惧的问题。考试的时候,每当遇到两个看上去都有可能正确的选项,我的第一反应是自问:“如果我多想一想,能想出来吗”,一旦得到“想了也是白想”这个结论,我会当机立断随意蒙一个选项,然后立刻把注意力转到下一道题。这是壮士断腕的策略。所以每次我都第一个交卷。
我有一个朋友,很羡慕我的效率。他每次都会在模糊不定的选项上耗费过多的时间。我拿“想了也是白想”劝他,可是他一句话就把我顶了回来:
“废话,你错得起,我错得起吗!”
我无言以对。现在回头去看,他那句话说得很到点子:我之所以那么果决,并不是因为有决断力,而是因为我成绩好。我有把握,其它题我答得很顺。所以就算错个把两道选择题也无关大局。我不需要靠一两道题的正误为我的整体成绩负责。如果他也有这样的成绩,要放弃这一两道题也就没那么难了。
问题跟这一两道题的选择关系不大。问题在这一两道题之外。
对于做求职服务产品的我们,在与找工作的人才接触多了,我们发现: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也会有恐惧。而且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工作带来了问题,更像是工作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工作A出现了问题,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或者已经处理了但是事后,自己还时不时地想起自己曾在工作A中犯的错,害怕下次做到与A类似的工作会再犯,这个时候就选择恐惧。如果严重则会持续两三个月,出现泛化,演变成只要一个工作出现问题,我就有“权利”选择恐惧)
譬如,一个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清晰的人站在岔路口:“这几个方向,我选哪一个更好?”我们只能问他:“你想要做什么?”而他的回答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哪个适合我了!”——这就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但只有你陪着他一点点对自己进行分析,其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优劣势,才可以找到问题的源头。如果就是站在这个岔路口,试图就地找到正确的那条路,永远是无解的。
然而,在找工作,选择恐惧症“患者”,往往并不笨。他们想得很清楚,选择本身是无意义的。真的,沉浸在选择恐惧中的人,总是想得特别多,他们早就想明白了:
让我纠结不定的每个选项,都是利弊参半的,都不完美;
这就意味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选择,也就没有所谓的坏选择;
现在我选不出哪个更好,再纠结一个月,我照样选不出哪个更好;
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沉思和比较了,我需要勇气、决断、自我担当。
——基本上,针对选择恐惧,能讲的道理也超不出这个范围了。但认识到这些道理又能怎样?道理清楚,选择照样难做。问题出在哪儿?
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幻想,仿佛这个选择对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掩蔽其它一切不满足。——幻想的功能,永远是为了掩蔽现实中的不满足。
一个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选不定毕业后的去向,他反复跟人讨论,怎样才有更光明的前途?他意识不到内心深处对于毕业的恐惧:“我一直用来维持自信的东西将会一钱不值,我会被扔到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无法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我也会面临很多的挫折,说不定我会一蹶不振……”不行!他不希望接受这部分痛苦,所以他的想法就是:一切问题都是我不知道该出国还是工作。
一个跳槽欲罢不能的人陷入纠结,不知道自己要继续在同个岗位上工作,还是跨行寻找不同的岗位,他们左问右问,始终拿不定主意。他们的幻想也许是,选对一份好工作,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一些,钱也会来得快些,职业带来的光环或许会让自己因此大受欢迎,自己就不用再去面对缺爱的事实。
另一个人才在找工作时挑选不定:这个没有离家太远;那个工资太低;第三个嘛,经常加班又没有津贴……他知道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很困难,超出了他的能力。他幻想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绕开所有的难关。
现在,我也开始有了选择恐惧。选择未来的工作方向时,我也试图用幻想和犹豫来逃避我面临的真实困难。我也开始理解了李松蔚老师朋友的困境。
“废话,你错得起,我错得起吗。”
“为什么错不起?”
“因为我成绩不好啊!”
其实要克服选择的犹豫,有一句对症下药的话,虽然说出来未免太残忍:
——你以为你光是那道题选对了,就能好吗?
对待求职,我们可以有千千万万个幻想,幻想我们每次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如果在某个岔路口遇到了难关,我们不去想为什么这个难关会出现,只是埋怨外界世界的冷漠、不公。而其实往往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出现了问题:我们自身选择恐惧,逃避面临的真实困难——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开始重新将简历翻出来,投到招聘网站,收到面试通知,去应聘,拿到offer,去新的公司工作……
如果我劝你说,为什么不分析一下,如果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你工作的不顺呢?大部分人都会抛出一句话:
——你以为一份工作可以啃很久吗?天底下哪有好工作,不好就随时换呗。
而大部分求职者不知道的是,频繁跳槽或在一家公司里表现不好,则会被HR加入黑名单,且这份黑名单会在行业内分享。
觉得好就奖我一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