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位育儿专家说过的话:中国大部分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几乎所有令父母头疼的儿童问题,如暴力、沉溺游戏、孤僻不合群、消极抵触等,最终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源头:父母陪伴的缺失。
01 陪伴不只是陪着
统计调查表明有的孩子平均一天只能从父亲那得到7分钟的陪伴,从母亲那得到11分钟的陪伴,而被调查的很多父母都还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陪着孩子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令父母和孩子双方都非常抓狂的现象——父母觉得自己很委屈:我下班回家后牺牲了所有时间陪着你,你还想怎样?
而孩子方面呢,也觉得很委屈,这不是我想要的陪伴,可是不知如何表达,只能通过不断调试自己的心理,不断试探或者挑战。
最后慢慢封闭自己的内心,之后转而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另外的渠道宣泄出去,比如,电子游戏……毕竟,电子游戏从来没有让他失望。
所以问题就出在:父母不明白,陪着和陪伴,是两回事。
很多父母陪着孩子的时候,刷朋友圈、聊微信,端着手机对着孩子拍拍拍,其实一点儿都不高明。
这样无效的陪伴对孩子来讲,是一种伤害。
02 假装陪伴比缺席陪伴更严重
你是否也在参与这种没有回应的陪伴
“假装在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因为我们的行为在告诉孩子,即使我们在一起,你太无关紧要了,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其他事情。
父母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来看看我们平时都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或和自己玩,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
带孩子出来参加活动,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或让孩子独自放风,而父母则忙于接电话,刷手机,安排工作……忙得让孩子不敢打扰。
在孩子的纠缠恳求下,终于答应陪着看部动画片,孩子兴奋又开心,但看不到十分钟,父母要么不耐烦,要么玩手机,甚至有一些爸爸还在孩子身旁睡着了;
睡前,孩子一再要求父母讲个故事,父母会大吼埋怨:都忙了一天,哪有力气给你讲故事,赶紧睡觉去吧;
即使陪着孩子做作业,也是充满火药味……
曾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她说她5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与孩子在一起,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静静的听他表达,回应孩子的对话,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都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注,这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度,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是没有把精力真正的放到孩子的需求上。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什么?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
陪伴,是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正能量;
陪伴,是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用心倾听孩子的快乐、悲伤、苦恼困惑……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地投入,应该是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03 没有陪伴的成长会扼杀孩子的童年时光
为孩子输入成长焦虑
曾有调查发现,很多吸毒罪犯或不良青年,都与童年缺乏教育和陪伴有很大联系,而这些人中不乏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些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拥有独天得厚的家庭环境,拥有别人梦寐以求的平台,怎么就放任自己成了不学无术、不务正业,只懂挥霍金钱的毒瘾君或罪犯者?
只是,我们都忽略了被事实掩盖的真相,这些孩子仅是有表面浮华,他们的成长中有太多的孤独和不安,后来所有的放纵和自毁,都有迹可循,而会造成这种后果,很多都是因为从小缺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知名星二代吸毒者,曾在小时候的日记里用稚嫩文字写下:“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能来接我放学。”并在媒体面前落寞表示:“我是父亲背影里的人,我的记忆里没有父亲的身影,连背影也没有。”
孩子,不会在意自己的父母光芒有多耀眼,赚钱有多少,更多会在乎父母给了自己多少陪伴和快乐。
04 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
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当你卸下所有浮躁,走进孩子、倾听孩子、欣赏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他看世界的角度是那么的新奇,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他最喜欢的朋友是你!
多年以后,书本上的知识对他的影响远不及父母童年的陪伴对他的影响!一个孩子幸福的全部就来自于你们!如果他失去这些幸福,他会变的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以致人生留下缺憾无以弥补。
05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一、“海沃塔”教育方式和台湾的“123”法则
“海沃塔”教育
扎克伯格因为老婆和女儿在中国的朋友圈异常火爆,而他所推崇的“海沃塔”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海沃塔是一种犹太人家庭传承的学习方式。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为犹太精英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他们的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
在犹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时间,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时间。家长不会叫小朋友“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可以是接送上下学的路上,也可以是晚餐时间。
海沃塔包含了三个核心因素,即: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这三个核心的关键在于,父母不评判的接纳和父母的参与度。而这两个关键点决定了父母对孩子尊重,即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对于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关重要。
台湾的“123”法则
台湾家庭教育,在亲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当属“123”法则。
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种。
3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在台湾多年的实践证明,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长时间漫无目的地腻在一起强百倍!
二、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吸收父母的状态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儿童期,少年期的孩子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怎样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
我有一个朋友坚持每天在女儿写作业的时候,读书写文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父女俩静静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埋头纸笔之间,虽然静默无声,但却在无形中营造出了一个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偶尔女儿遇到难解的习题会跟父亲讨论一下,父亲读书读到精彩部分也会在女儿休息的时候分享给她。写作业再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枯燥劳动,而变成了一段难得的和父母亲独处的时光。
在日复一日的共同学习中,女儿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之下,爱上了阅读,学会了父亲读书写作时的专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父亲终身学习的态度。
荷兰教育家伯纳德曾说过,“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而父亲呢,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放弃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在静静的陪伴中,沉下心来读书码字,从每日的繁忙喧嚣中解脱出来,觉察自己的内心。
真正细水长流、高质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适当留白,给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
高质量的陪伴,离不开留白,留白是给予孩子心灵上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自我探索世界的机会。
著名心理学者刘轩,谈起他跟女儿相处的时光。
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在公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发现女儿跑到一个大树下,对着树下斑驳的树影发呆,刘轩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急火火地上去问,“宝贝你在看什么呀?”而选择躲在角落里,等待孩子从她专注的世界里自己走出来。
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在孩子需要回应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而在孩子需要独处时,给予足够的空间。
巴迪英语
为你跟宝宝之间架起温暖的桥梁
跟宝宝一起听儿歌、看动画、读绘本、做游戏吧
--End--
您每天10分钟的陪伴
会带给孩子十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