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环境的影响甚大。消费过程中的消费体验,势必直接影响到消费欲望,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试想,又有谁会喜欢花钱买膈应呢?
通过我在国外亲历的消费体验,深刻理解为什么许多人有钱喜欢拿去国外花的道理了,那真是与在国内有着云泥之别的感受。
作为一个经历了建国以来大部分苦日子的人,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花钱从不大手大脚,至于奢侈消费更是没有。所以,我在国外的消费,也仅限于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零零碎碎,然而谁又能说,这些日常生活的消费体验,不更真实、更纯粹、更有说服力呢?
今天,就说说两个与超市商品“价签”相关的经历吧:
其一,“‘签’、‘价’”不符——“从低”
国外没有讨价还价的商业文化。所以,“标价明晰、童叟无欺”是其商品价签的本质特征。
在谈到这个事情之前,想先说一下这个话题之外的话题。
在德国,有许多直接关乎民生的食品类商品,是由政府严格管控价格的,并非如我们理解或只能被动接受的那样,由着资本任意胡来。
这类商品在德国,不管大店小店,区别仅有包装不同,价格、质量却是绝对统一的。回头我会专门就此写篇东西,今天先不展开来说。
我不懂经济学,但记得似乎有种说法,就是:温和的通胀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利的。所以,这些事关民生的食品类商品价格,也会在保持一定时间段的稳定之后,较前有所上涨。当然,这是由政府管控的,时间、幅度都是严格统一的,精确到“分”——“元、角、分”的“分”。
我在德国亲历的一件与商品价签有关的趣事,就发生在这个时间节点。
这也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有早晨起来喝杯蜂蜜水的习惯。在德国,蜂蜜也有好多种类,价格当然也不同。但是,有一种是被列在事关民生、由政府严格管控价格的,当然它也是价格最低的。好像把它说为“通货”,我们更好理解一些,就像我们超市里的普通鸡蛋与“山鸡蛋”的区别。
这种蜂蜜其实也有两个品种,均为500ml的瓶装,一种颜色偏红,浆液浓稠。另外一种有点儿蜂王浆的样子,呈乳黄色,形态更加浓稠,甚至有些介乎液体与固体之间。它们之间的价格相差两角,也就是20欧分。让我想不到的是,偏偏那种看起来更高级一点儿的乳黄色蜂蜜,却是便宜的。后来问过女儿,她说偏红的那种是经过了加热处理的,喜欢甜食的德国人,早餐常常直接用餐刀抹在面包片上食用。因为多了一道加热的处理工序,所以价格才会贵了两毛。
我是冲水喝,当然认为未加热的那种原生营养成分更好,所以基本上都是买乳黄色的。当时这种蜂蜜记得是2.48欧元一瓶,颜色偏红的那种,则是2.68欧元。时间久了,不敢肯定记忆绝对准确,但“元”、“角”这两位数是不会错的,而末尾的“分”,是“8”还是“6”确实记不清了,但绝对不是“9”,这个可以肯定,尽管许多商家都喜欢用“9”替下整“元”来取悦消费者。
其时,女儿租住的慕尼黑新佩拉赫区家附近有三个购物场所,依据其规模大小,我分别称之为“大超市”、“中超市”和“小超市”。而发生事情的这次,是距家最近的“小超市”。
这是一家设在居住小区内的超市,主营食品类。那天,推着小外孙遛弯回家时,顺路进超市,从货架上拿了一瓶常买的这种乳黄色蜂蜜。在收银台结账时,扫码显示的价格与货架上嵌着的价签不符——贵了20欧分。
我不通德语,无法与收款员解释,便指指收款机显示屏上的价格,又回头指指那边的货架。
收款员立即反应过来,便朝正在货架上理货的一位年纪稍大些的女士说了句什么。女士走过来,和我一起去蜂蜜货架那儿看了价签,然后笑着冲我点了点头,回到收银台,让收款员按货架价签的价格给我结了账。
当时欧元汇率8元多,20欧分折合人民币一块六七毛。
“差点儿多花了20欧分?”
依我对德国人的了解,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于是回家放下蜂蜜,我推着外孙又去转了一大圈,先后逛了“中超市”、“大超市”。结果发现,这种蜂蜜确实涨价了,两个品种均同步上调了20欧分。顺便看了下我上面所说的关乎民生的其它食品的价格,发现也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了,比如,10只装的“通货”鸡蛋,每盒由0.99欧元上调至1.19欧元;1kg装的面粉,由0.32欧元上调至0.35欧元等。
也就是说,这些食品价格在这一天统一上调了价格。而我买蜂蜜的那家“小超市”,可能是由于店小人手不够,尽管收款机系统里更新了价格,但货架上的价签还没来得及更新。
说实话,验明了这些之后,心里不是太好受,总觉得有点儿歉疚。
而对于超市来讲,她们可能觉得只有这样处理才是对的,才配得上“诚信”二字。
这一幕,包括那位女士真挚的笑容,一直让我暖心地印在记忆里。
其二,“‘签’、‘价’”不符——“白送”
这事儿发生在澳洲,2018年秋遇到的。
在阿德,家附近有个购物中心,大厅里分布着几家连锁超市,其中有一家,不懂英语的我称之为“W”,英语三脚猫水平的夫人读为“沃沃斯”,它的店徽是一只带着叶儿的青苹果。
这家超市的入口,进去之后的第一片展柜是水果,在最显眼的位置有一个竖着的专柜,摆放的是免费的水果,以香蕉为主。这是专供小孩子享用的,因为有只香蕉捧着啃着,就腾不出手来乱抓乱拿了吧,我是这样理解的。
那天一到展柜,就发现了打折的葡萄。平时大约5.99澳元1kg的葡萄,这天仅售3.99澳元。马上就选了一袋放到购物车里。
澳洲超市的葡萄大都是用敞口的纸袋分装的,结账时在收银台过磅计价。
买好其他东西后,与夫人一起推车去排队结账,结果扫到葡萄时,收款机显示屏显示的价格显然不对,我俩连忙与收款员比划手势。
这儿出错的情况与德国的那次恰恰相反,是价签换了新的,而收款机系统没有及时更新。
收款员也是叫来一位像是负责的女士,跟着我到了水果展柜,一看价签便明白了怎么回事。
回头返回收银台,女士给收款员说了几句,收款员马上将这笔款项从系统里抹了去,待其他物品结完账后,这袋葡萄就直接白送给了我们!
周末见到女儿提起了这件事儿,才知道,这是澳洲商场超市的一个通例:凡遇商品价签与收款机系统计价不一致时,这件商品就免费赠送顾客,作为商家及时修正错误、减少更多损失的奖励。
开眼了,还有这样的好事!
因为那天是一大早,赶着超市开门的当口进去的,所以我们结账的葡萄是第一单,因而才让馅饼砸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