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爱新觉罗溥仪先生的喜怒哀乐
下笔前,实在是不知道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如何定义,思来想去,人的一生无非是喜怒哀乐罢了,所以,取为他的喜怒哀乐。
说起来,我与此书有过两次缘分,也正是因为这两次缘分,所以我对于本书以及作者感觉到不陌生。
缘分1:隐约是2020年的8月,我来到位于北京市中山公园西门的南长街38号程府宴小院,与当时时任的负责人崔总交流,期间他对我安利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原因是程府宴的创始人程汝明先生生前是在红墙里工作,作为润之的厨师长。而那时有一次的宴会,是润之宴请溥仪到红墙里用餐,而那次用餐期间的国宴配置是程老先生负责的,所以崔总顺便提了一句,还说以后有机会让我读读此书,里面有溥仪自己的描写。这时候,已经在我心里对《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有了第一印象。
缘分2,大概是2022年岁尾时分,我与故人失去联络,从此离别!正巧在短视频刷到影视作品中的片段,那是他与自己的外国老师在车里的对话。“我们该怎样告别呢?”,溥仪问。庄士敦回答道:“想当初我们见面那样”!就这样,因为这个片段,我正式开启了通读溥仪的自传书籍——《我的前半生》。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其个人生命的悲哀。但是,好在他也在最后的时光里,赶上了好时代,是党的光辉照亮了他的人生,是毛主席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和教育了他。所以,他也是幸运的。作为亡国之君,能够善终的,纵观古今,唯其而一!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他: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溥仪在冲龄登上宝座,这背后是西太后慈禧一手策划的,所以,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变成了傀儡。等到长大后,亲征不再,被摄政王以及分裂军阀控制。最终被北洋军阀赶出紫禁城,居住在摄政王府--北府,而后到天津,被日本帝国主义分子诱骗到东北。然后被扶上伪满洲国的皇帝位,开启14年的傀儡生活。再然后,日本被苏联军队攻击,将日本战犯和伪满洲国的汉奸走狗逮捕到苏联。后来,被苏联移交到新中国,开启改造生活。
与历史相比,一个人显得是那样的小,就像是一颗小小的尘埃。
帝王在封建社会时期拥有相当程度的权力,是帝王之言死而后已。所谓君要臣亡臣必须亡,言帝王之威信之大,帝王享全国诸般佳肴,万人景仰下跪。二千年封建帝时期,民间起义不计其数,动乱不断,领袖们想突破帝制,想坐在那九五之尊。刚刚过去的上世纪初,皇帝权威遭到极大挑衅。皇帝的权利被革命势力剥夺,皇帝的待遇和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正当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溥仪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守墓人走下了舞台。
浩浩荡荡的清朝,在几十年间土崩瓦解,这一切对于小小的宣统帝来说,并不是他所能够控制住的,在这场历史的车轮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尘埃,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而对他来说,紫禁城外的社会才是一个小小的尘埃。所谓历史的进步,对紫禁城内的他,都不过是城外的风言风语,没有什么价值。对于这本书来说,它尽管是以一个人的回忆所写成的书,但确实重现了那段历史。虽然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溥仪身份的特殊,使得他的故事对于清史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我觉得它的作用更多还是以一个人的经历来重现过往的历史,过往的记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身份,即使你就仅仅只是这个社会里的一颗小小的尘埃。
而经过改造特赦之后,溥仪自己说,自己从鬼变成了人。获得自由身份后,他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过日子的实打实的感觉。这种体验要比当皇帝踏实的多,能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氛围中生活,是真真正正的活着。
说个小插曲,话说溥仪晚年到故宫博物院玩耍,发现职员把溥仪父亲肖像搞错。他也善意地提醒过员工,但被冷嘲热讽。后来溥仪被迫亮出了自己的身份,这才调整了正确的画像。类似于这种事情,虽然是小事情,但是溥仪原来是不可能经历的,所以,他的晚年是比较享受的,幸福感也很强。
溥仪一生的经历称得上丰富,他前半生享受过,也做过恶,后半生呢,反省改造,恢复正常。
这期间的喜怒哀乐,恐怕只有溥仪先生自己知晓!人的一生很短也很长,珍惜现在美好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
对了,如果有机会,我得去北京故宫、长春伪满皇宫以及溥仪先生生活的地方看一看!
日后再分享相关,同时也推荐大家读一读,了解他的一生,以及他背后的历史风云,还有鬼子的恶毒。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是最坏的。不论任何时候,我对于小日本子,内心抵触是非常大的,那段侵略中国的历史,虽然不堪回首,但是我们很有必要了解。
日本鬼子都该下地狱!!!
森林2023年1月5日星期四 晚上 10:30 于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