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中道
【原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直译】
大道无处不在,并且左右一切。万物依恃大道得以生作而大道从不加说辞,万物得以成就而大道从不邀名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造物主,常隐无迹可说是小;万物归化于它也不自以为主宰,又可说是大。正是以它终究不自以为大,反而能成全它的大。
【细解】
得了上一章的正见觉悟,我们再看周遭这个世界,就似乎变换了一个维度。不再自见、不再自是、不再自伐、不再自矜,所见、所听、所接触到的,无不切合自身体会,因此也就毫无抵触之心。内心也从此清静合寂,明明了了,生命也由此契入中道真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无处不在,并且左右一切。
大道泛兮。泛,遍及一切处,即无处不在。
其可左右。前面的“泛”已经涵盖了一切,所以这里的“左右”就不单指物理方位。而是表明“道冲”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自在状态。十方上下左右,六合八极,无一不合我大道自性的作用生化。
老子将他实证的生命心德铺陈开来,我们从中有什么感悟呢。
既然大道无处不在,“我”便须臾不可离道。既然大道原本左右一切,原本“我”便可左右一切。可偏偏,人们不是回避左右,就是被左右迷惑。
问题出在哪?根本还是在于不明大道,不知“我”究竟何指。就像一群鱼儿,终日在大海悠游,好不自在。倘若某天忽然问自己,我是谁。恐怕这些鱼儿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大道泛兮”,大道遍及一切处,亦即生命一切处都融于大道,生命只能如此浑然天成“一”体。说体又无体形。但离了“一”,哪里还有生命呢?离了大道,哪里去找一个“我”呢?
就如那混沌的鱼儿,人们很少反省自察,执认这个肉身为“我”,正是落入了无边的迷茫。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依恃大道得以生作而大道从不加说辞,万物得以成就而大道从不邀名己有。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造物主,常隐无迹可说是小;万物归化于它也不自以为主宰,又可说是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恃,依恃。万物得以生化,无一不是依恃于大道。为什么?原本“大道泛兮”。大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不辞,不加说辞。也可解为不加推辞。意思就是大道毫无说法借口,任万物生息不止。
功成而不名有。老子全篇五千字,提到“功成”处有四回。功成,得功于道的化成。除了大道是“道法自然”,即法自性本然。一切万物都只能是得之于大道的化成,绝无可能离道而成。即使如此,大道也“不名有”,不强调是我大道本有的。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衣,依附。养,自性生养。不为主,即万物彼此依附我道,我道却不自恃为主,也不割裂万物区分主次。道化万物,万物随性生显,彼此似主也非主,似客也非客。
常无可名于小。常无,同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大道的自性妙化,形色空无,却妙生万有。名于小的小,即“朴虽小”的小,见第三十二章。小,并非物理形态的大小。老子说这个小,是“名于”小,也就是说,是名可名非的一个形名,并非真有个大小的什么东西。若论小,无物比道小,因为道“小”到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随道自化,生息无穷,从无中来,又复归于无,就像是永远在做客,所以皆如客尘。但即使如此,我道也不自恃为主。万物归于我道,于无中生化万有,当然“可名为大”。同样若论大,无物大过道。因为道“至大无外”,大曰逝、逝曰远,没有尽头。
上面这一段,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但却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真观实证的大道真相。透过老子的文字所指即,我们当下即可反照,“我”真心便是如此,切不可将老子的苦口婆心,仅仅当作“知识”来听闻,以为老子在讲大道的故事。
若是将“大道”当作认知的对象来看待,这就落入西方认知“上帝”的混为一谈了。西方以为的上帝,是指无所不能的大体,是一切生命万物的主宰。因此它是凌驾于我之上的。而老子证得的生命大“道”与“我”是不即不离的。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正是以它终究不自以为大,反而能成全它的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第二十五章说,大道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也就是道外再无一物。没有对象,道也就无所谓大还是小,所以是“终不自以为大”。就好比大海,除了海,再没有更大的海,所以大海也是“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并不是因为“以其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故能成其大”。道,始终是“道法自然”,亦即“自成自因”,并没有它物能成为大道的成因。也就好比,大海是大海的自因。
当然表相上看,一切河流小溪都流向大海,成就了大海。实际上,一切河流小溪的“源头”也是大海气化、升腾、冷凝、雨下促成的。因此深层次说,大海成就大海,也是道证道的生化促成。
人,本性原本也如此。但是,人往往被“自我”蒙蔽,反而不见真正的自我,总是时常表现为“自大”,并为此付出一生的觉悟作为代价。其实更多的是终其一生,也不得而知。
人们经常窃喜,啊,我想出来的,我做出来的。
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常常“生而有辞”,总有自己的说法。“功成而名有”,有一点成就就据为己功。“衣养而自以为主”,鲜有父母不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产物的。这些都是和大道反着来的。因此,自高自大在人们看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物。
一切都是生命整体的造化,缺少一丁点条件,“我”便不得而知。如果把地球表面的空气抽走,还有人类吗?还有我吗。所以唯有认清生命本体,还复生命本心,才能真正领悟老子这句“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明朝的王阳明,或许是参透了老庄,才有了他“心外无物”的大知大觉。他才了却了在自家院子“参竹子”的愚昧举动,最终在贵州龙场觉悟大道。
真心自在,通明无碍,没有“第二物”在真心之外,因此它合生一切万物万相,却唯独不自见。就如镜子能照万物,却照不见自己。真心观照的万物,其实就是真心自体的化现。
得了中道观,生命方才契合了自由自在。紧接着下一章,老子顺此示明,执此道作为于天下,方德从容“安平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