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雨 寄 思 家 国 情 长

第一次听到 《听听那冷雨》 这本

书的名字,身为北方人的我,思绪自

然而然地被牵至萧瑟秋后的冷雨。印

象中,那冷雨是带着凌厉的风,裹挟

着枯黄的落叶,从灰暗的天空中直直

坠落下来,打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发

出清脆而又孤寂的声响。那冷雨仿佛

能穿透棉衣,直抵肌肤,让人忍不住

瑟缩。我未曾想到,这看似简单的

“冷雨”二字,背后竟蕴含着如此深沉

而复杂的情感,更未曾想到,会与一

位伟大的诗人——余光中先生,因这

冷雨而产生深深的共鸣。

初次了解到余光中先生,是小学

课本里的那首《乡愁》,以小小的邮票

为起始,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

人心中对故乡思念的大门。“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简短质朴的文字有着直

击人心的力量,让年少的我对乡愁有

了最初的懵懂认知。当时的我,只是

单纯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美,却无法真

正体会到邮票背后所承载的深深眷恋

与无奈。

随着年龄增长,当我真正捧起

《听听那冷雨》这本书时,才恍然发觉

余光中先生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乡愁

和对家国的眷恋。冷雨,不仅仅是自

然的雨,更是他内心乡愁的象征。“杏

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

片土就在那里面。”简单的六个字,蕴

含着先生对故乡的深深向往。江南的

杏花春雨,是他记忆中最温柔、最美

好的画面,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而

此时,他只能在台湾的雨幕中,凭借

着想象和回忆,追寻故土的影子。

先生的乡愁,有着历史的厚重

感。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亲眼看见

了家国的动荡。“二十五年,没有受故

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

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二十五年

的时光,足以让一个人青丝变白发,

而这漫长的岁月里,故乡的雨却成了

他心中永远的遗憾。那白霜,不仅仅

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他对故乡思念的

沉淀。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仅仅是个

人的情感,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游子共

同的心声。在两岸分离的岁月里,乡

愁成了一种普遍的情感,一种无法言

说的痛。然而,先生并没有仅仅沉浸

在自己的乡愁中,他的文字中蕴含着

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希望有一天,

能够再次回到故乡,感受故乡的雨,

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一切。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

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

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

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

深深的记忆。”这一段文字,充满了孤

独与无奈。在台湾的二十年,他生活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尽管有了自己

的居所,却始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青苔深深的记忆”是他对故乡的回

忆,是心中最珍贵的宝藏。他渴望回

到故乡,去整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

忆,去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归属感。

读《听听那冷雨》,我感受到了乡

愁的深沉与厚重,也对历史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不仅

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

的记录。他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一

个时代的画卷,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

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无

奈,以及他们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

眷恋。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

许已经很少有机会去感受那种深沉的

乡愁。然而,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却提

醒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

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故乡和祖国。

那冷雨,不仅仅是自然的雨,更是心

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之雨,它将

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前

行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故土的热

爱和对家国的情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