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阅读了一篇文章:《年底了,应该给明年的自己,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些归纳与思考。
01 柱状思维设定目标的局限
在创业期的企业或个人,在设定增长目标的时候,更应该用的是饼状思维,而不是柱状思维。
为什么呢?这需要回到你设定目标的参照物上面。
通常情况下,我们更乐意用“柱状思维”去设定目标,很容易理解,柱状图是一种和过去的相同类型的目标之间的对比,例如今年销售额完成100万,那么给下一年定一个120万的目标去冲刺,这里就是20%增长率。
这种设定目标的视角,是向内看,和自己的过去比。这看上去也很正常。
那么,当通过柱状思维去设定增长目标后,我们的行动,就会通过拆解,去进行动作的放大,例如,小目标是多拿下多少个客户,多打包销售一些产品,,然后具体动作上就是多挖掘客户名单,更频繁联系潜在客户,多让客户复购等等。
这种完成目标的方式,是一种保守稳健的方式,但是增长空间是难以有突破的,能完成这个目标还好,但若不能完成,会打击士气,并且整个企业都会陷入一个恶心循环,不甘于冒险,也就更加没有可能突破了。
目标设定的参照物没选好,事倍功半。
02 饼状思维设定目标的解法
对于初创企业或者创业者,如果用过去的结果去作为参照物去设定目标,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处于快速增长期,还没有达到稳定期,增长速度是难以估算,这一次定目标高了,并且完成了,也许是一种侥幸,但下一次定的目标若完成不了,不一定因为自己不努力,只是可能触及条件所能达到的瓶颈了,这对于初创增长期的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参考的意义不大,反而容易形成自我束缚。
因此,业务早期,用饼状思维来设定目标,更为合理。
饼状思维,是一种向外看、看全局的思维。
饼状,说明是一种市场份额的瓜分,能够从饼状图中分一杯羹的,一定是做得较好的同行,以他们作为目标,更容易让自己快速成长。
市场份额前列的同行,一般更容易查到他们的相关信息,更容易调取他们过去的成长路径的信息,他们的过去的高速增长,可能不是一种线性的增长,而是通过其他的新方法获得的。
例如,汽车公司并不只是通过扩建工厂、销售网络去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可能还会用到收购、并购的方式去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份额。
这种思维下,我们思考的不再只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较,不再只是单纯地重复过去增长路径上的单一动作,因为那样容易陷入增长瓶颈,换一种思维,去和市场这个大饼去分一杯羹,会更容易发现新的思路,新的机会,要知道,你可能要悟半辈子的方法,在对标对手那,可能只是常规操作。
03 饼状思维设定目标,重点在于提升占比
上面说到的市场份额,如果说我们只是初创期,说要抢占外部的市场份额,可能还不太现实,而且有的行业也许不是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那么,饼状思维就不能用了吗?
也不是,饼状思维去设定目标,除了能够对标外部目标,还可以是自身的业务中,那些组成最终目标的各个板块,它们之间的占比。
用饼状思维去调整目标的占比,实际上是去和自己未来的极限进行寻找,而不是和过去的自己进行苦苦较劲。
虽说这也是一种和自己的对比,但是对比维度,不是基于固定数值的增长,而是业务板块的比例。
例如,电商成交渠道,可分为公域、私域,每一块渠道中,电商店铺的私域成交量增速明显,那么在设定目标的时候,私域成交额占比可以从现有的30%提升到60%以上,而不是苦苦地去投入更多资源去“卷”公域流量,因为此时公域流量带来的成交,相当于是基于柱状思维去做增长目标,倒不如把资源投放到提升私域成交的占比,天花板会更高。
04 小结:不同生命周期的业务、企业,适合不同的定目标的策略
成熟的业务线、成熟的大企业(例如电商企业成熟的公域流量的销售目标),更适合用柱状思维去设定目标,因为他们所处的生命周期、资源条件,已经接近峰值,增长路径清晰、增长速度变慢,通过对比自己过去的结果以制定目标,是稳健合理的。
如果是初创时期的业务、企业(例如成熟的电商企业中,不成熟的私域流量的销售目标),那么更适合通过饼状思维,去通过提升占比的方式去达成目标的快速增长,快速突破自己的极限。
365天思考 / DAY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