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已经把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的第一自然段(P1-16)仔细看了一遍,觉得印象并不深刻,晚上倒在床上,在喜马拉雅上又听了两遍。依旧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难以落下文字。
因为纸质书没有小标题,没有明示章节,只有明显的大自然段落,想自己拟个读后感的题目都觉难。看到喜马拉雅诵读这部分内容时所标注的三个小标题,还是认同的。
吉卜赛人的到来、富有进取心的何塞·阿尔卡蒂·布恩迪亚(太麻烦了,后面我给他起个中文名字叫何迪亚吧!)、联结他们的是比爱情更坚定的东西,用这三个小标题显然不足以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但太复杂的话,又与内容简介无异。
马尔克斯开篇第一句话如果连标点符号也算上,共46个字符,让我琢磨了好半天。我曾经的点评是:哇塞,瞧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时空、情景和人物故事!记得有个大作家曾感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后来至少悟出,有多部国内的长篇小说开头,是受《百年孤独》之启迪,或者是模仿马尔克斯的写作方法。简直太让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仰慕了。
作者是以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我后面把他简称为奥迪亚)上校在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回忆起多年前父亲何迪亚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始这部长篇小说的。在第一大自然段的末尾,作者叙述了这个过程,何迪亚在手摸冰块几分钟后,“心中充满了体验神秘的恐惧和喜悦。他无法用语言表达,又另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儿子们也体验一下这神奇的感觉。”小儿子奥迪亚上前一步,把手放上去又立刻缩了回来。他吓得叫了起来,以为“它在烧。”何迪亚没有理睬,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把手放在冰块上,仿佛凭圣书作证般庄严宣告:“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
而在这头尾之间,则详细描述了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我后面简称他为梅德斯)把磁铁、望远镜、放大镜、还有葡萄牙人的地图和多种航海仪器、以及他个人的游历遭遇,体格沧桑,容颜变化、还有炼金原料,器具,炼金炉、假牙及其表演等,带到马孔多这个只有三百多人,位于加勒比海岸边的小村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致使何迪亚这个富于进取心的男人,把当初建功立业的雄心“迅速在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以及见识世上奇观的热望中消磨殆尽,曾经勇于开拓、仪表整洁的他,变成一个外表懒散、不修边幅的男人。”
何迪亚的一系列行为,妻子乌尔苏拉并不赞成,但反对无果,不光伤心落泪,甚至发怒“把星盘扔到地上摔得粉碎”,也没吓着丈夫何迪亚,他还是我行我素。
作者插叙了何迪亚为这马孔多这个小村庄建立所做出的贡献,还有他和妻子乌尔苏拉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但何迪亚由于吉卜赛人,由于梅德斯的影响,渴望立即走向外面的文明世界。
何迪亚后来酝酿出一个方案,要将马孔多迁移到更合宜的地点,却遭到妻子的坚决反对。乌尔苏拉暗中与村里所有女人联合起来,反对男人们的搬迁计划。她甚至以死相抗。但最终让何迪亚放弃迁徙的力量却是他的孩子,以至后世子孙。马孔多是生养两个儿子的家园,或许还是后世子孙们的家园。后来他的小儿子奥迪亚上校才有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一幕记忆。
本书第一个大的自然段共十六页,一万一千多字的篇幅,看完听完之后只觉大师言简意赅。每一页甚至每一行都值得仔细品味咀嚼。或许因为自身不了解许多的历史背景,包括域外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习俗,故而阅读理解起来都比较费劲。尽管明白了字面意思,但仍有许多语句并不懂它的深刻含义或者丰富内涵。譬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而他一直凝视着孩子们,直到双眼湿润。他用手背擦干眼睛,深深地叹息一声,接受了现实”等等。马尔克斯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书中的一字一句都伴随着影像的跃动,阅读和聆听时的动感强烈。描写手法细致入微,艺术色彩鲜明精到。所有的转折接续自然流畅,读者不会有任何不适。
至于这部经典文学巨著,为什么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我还在仔细地考究。现实主义似乎好理解,但把魔幻二字放在前面,是基于什么?在本书第一个大自然段落里,我只找到了两处文字,倘不知是否相关。
一是何迪亚为观测星体的运行而着了魔,喃喃自语,说出一连串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惊人设想。最终从折磨中解脱出来后,向身边的亲人透露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二是三岁的奥迪亚走进厨房,正赶上母亲从灶台端下一口滚烫的汤锅,好好地摆在桌子中央,他在门口一脸困惑地说:“要掉下来了。”话音刚落,那汤锅便像受到某种内在力量的驱使,开始不可逆转地向桌边移动,掉到地上摔得粉碎。这有点魔幻吧?前面的阅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不知后面马尔克斯会不会点开谜团。也不知随着小说的全面展开,还有什么事件与魔幻有关。
我只能给我的读者们袒露心声,我不是写《百年孤独》的评论文章,我没那个能力。我只是写读后感,把我的学习历程记录下来,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