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551天(20240508)
我们对一个人好,多数时候都是无条件的。然而一个人在付出的时候,会消耗自己、透支自己,慢慢地,付出就开始变得有条件了。
一个人的付出,会从无条件变成有条件。
我们富足的时候,愿意把自己的爱给别人,分享、流动。这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付出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他人不需要刻意回报什么,他人接受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我们匮乏的时候,对他人付出 1 分好往往就想要 10 分回报,爱就变得有条件了。最常见的索取理由就是,“我曾经付出过,现在我需要了,你也付出点吧”。
一个人的付出是持续的过程,中间有一个拐点,前面的付出都是无条件的,后面的付出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拐点,就是付出的舒适值,就是我们付出多少,自己感觉刚刚好。
世界、我,还有他,都在无条件爱着你。只不过人有自己的局限,不能无限制付出。你开始强迫自己付出的时候,爱才有了条件。你匮乏的时候,爱才有了条件。
你的他一直都爱着你。如果他在对你索取和要求,一定是他对你付出太多,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从客观现实来说,他人对你会有一定程度的无条件的爱。为什么你感觉不到他人的爱,尤其是亲密的人的爱?
陌生人给你一碗面吃,你热泪盈眶,感到被世界无条件地温暖着。妈妈给你煮了几十年面却遭你吐槽不被她爱。陌生人给你一个拥抱,你感到莫大安慰,老公抱了你那么多年你却觉得不被爱。太多人明明被爱着,却总感觉自己不被爱。
你能否感受到对方的爱,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不仅取决于他有没有爱你,更取决于你的需求有多少。
我们有一个公式可以大致计算一个人能体验到的爱:
爱的体验 = 对方的实际付出 - 你的主观需求
你的主观需求超出对方的实际付出量时,你就会体验到他一点都不爱你。你对他的需求是 80 分,而他只给了你 60分的爱,你对于爱的体验就是 -20,就觉得他一点都不爱你!!
你的主观需求少于对方的实际付出时,你就会体验到他对你无条件的爱。你需要 100 元钱,他却给了你 1000 元,你就会感受到 900 元无条件的爱。
太阳是无条件爱你的, 还是伤害你的, 这不仅是太阳决定的, 还是你对太阳的需求决定的。
极端一点说就是:
你非常需要无条件的爱时,它就没了。这时候你需要无条件的爱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才有安全感,你的需求是 100 分,你体验到的都是不被爱。
你不是很需要爱的时候,它就有了。这时候你的需求几乎是 0 分, 你体验到的就是捡了很多爱,正在被这个世界温暖着。
心理学中很多规律跟物理学的规律是一样的。正如量子物理中的波函数坍缩,对于电子云,你不观察它的时候,它是存在的;你一观察它,它就没了。
如果你总觉得无条件的爱是不存在的,总觉得自己不被爱,那么一定是因为你对爱的需求太大了,超出了他人实际能付出的量。
这里的需求是指你潜意识里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应该为你做的, 而非你实际的所有需要。你只要认为他应该对你怎样,开始了理所当然,就开始感受不到他的爱了。
综上:无条件的爱是存在的。
对付出者来说,在一定范围内不委屈自己的时候,他愿意付出无条件的爱。超出了这个阈值,爱就变成有条件的了。越委屈自己付出,爱越是有条件。其实有条件的爱也不错的,更糟糕的是,当超出了另外一个阈值后,有条件也换不回爱了。
对于体验者来说,对别人的需求小于他的付出时,会体验到无条件的爱。需求大于他人能给的,就体验到不被爱。人越爱自己, 越容易体验到无条件的爱;人越匮乏,越体验到自己不被爱。
无条件的爱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化的时候就不存在了。无条件的爱,不是无论你怎么作别人都爱你,而是你不刻意做什么你也是被爱的。只是,如果你很能作,什么样的爱都能被你作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