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试就是通往公务员之路的最后“决战”,只有脱颖而出才有胜算。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培训辅导,往往侧重于传授套路、模式、流程以及题型等基本内容。然而,要真正在众多考生中能被“百里挑一”,必须要做到“与众不同”。今天,就为大家详细分享能助力公考面试成功的“九有”大招。
一、言之有胆:破除怯场,信心满满
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每个人都会怯场。就是坐在台上的考官如果参加面试,他也同样怯场,因为在挑战、竞争、压力之下,怯场是正常的心理反映。心理强大的人能迅速调整,而不会调整的人,就会被“怯场”这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喉咙,影响正常发挥,更谈不上能脱颖而出了。比如,有的一进入考场,看到严肃的考官和陌生的环境,瞬间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喉咙发干;有的在回答问题时声音颤抖,甚至连自己都听不清自己在说些什么;有的大脑立马空白,原本准备得滚瓜烂熟的知识点和答题思路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能支支吾吾,勉强挤出几个字;有的一张口就出现了口误,几乎是“自杀式”的自我淘汰。
为什么会怯场?常分析的原因就是自己觉得信心不足、准备不足、能力不足。其实,就是一个“怕”字:怕考官——有什么好怕的,谁也不认识谁,你就是表演者,他不过就是你的观众罢了,可劲儿地“忽悠”吧。特别要注意,不要管考官是微笑、是点头、是皱眉啥的,这其实都与你没关系,考官一坐半天,一直一本正经地绷着也不行啊,打个哈欠太正常了;怕失败——几大个事儿,成事靠努力,也靠运气,失败是常态,胜利才是超常;怕不会答——熟悉的没考,不熟的考了,其实大家的感觉都一样。考的是你熟悉的,说明你运气来了;考的是你不太熟的,不要急,按基本的答题思路、讲清最基本的观点就行;考得是你完全不熟的,不要紧,直接上套话也行。不怕说空话,只怕无话说。
胆量从哪里来?靠练。在学校里、社会上、家庭中、工作中,所有的发言都是历练自己的好机会。你看那些性格外向、爱讲话、爱表现自己的是不是在面试中胆量大。这都是平时养成的。
考前有没有快速练胆量的法子?模拟训练必不可少,越多越好,多到在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口头表达时能够形成一种习惯性反射才行。复习备考必不可少。对关于题型、内容、模版、规则等等的学习了解,多多益善。市面上此类复习备考资料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大同小异,了解一下,就知道其实讲的就是一些基本的东西。各类真题满天飞,押到原题的又有几道,但是基本的大方向、类型、题型、解题思路还是有一定借鉴价值。不需要去背真题,掌握了答题思路,脑中形成了自己的“模版”,答时就如同完填字游戏那么轻松。不论是上岸的还是正在战斗的,是不是都有一个感觉,准备了一大堆,一道题目都没撞上。这就对了,面试题目看似意料之处,确又在意料之中的,都是让你有话可说的,怪题、难题、偏题很少见。虽然准备的不一定考,但复习备考提升的是你面试的基本功,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更重要的备考功夫下足了,还会让你有一种准备好了的底气。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所谓“艺高胆大”的裸面,个别考生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独特表现“一鸣惊人”。这类考生往往更加放得开,不受各种答题套路的束缚,反而能让考官眼前一亮。不过,这属于险招也是奇招,并非适用于所有考生。
二、言之有魂:政治引领,高度升华
在公考面试中,政治素养的考察贯穿始终,体现在“一问一答”的细微之处。可以说,考生的回答越具有政治性,距离成功就越近。
那么,在答题过程中如何凸显政治性呢?这就要求考生必须了解一些常见、常听且常用的政治理论。当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是探讨经济发展的策略,还是阐述乡村振兴的举措,亦或是处理服务群众的具体事务、应对突发问题,只要能适当地引用一句这样的理论“金句”,往往能赢得考官的青睐,为高分奠定基础。
例如,在回答关于服务群众、制定政策等相关问题时,若能恰当引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理念,便能立刻提升回答的高度和深度。再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涉及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话题时,巧妙运用此理论,可使答案更具政治性和前瞻性。还有“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处理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问题等题目中,这一理论无疑是点睛之笔。比如,在一次面试中,题目是关于如何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位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表明“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旧小区改造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让居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切实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后,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民生的相关论述,进一步阐述了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该考生的回答因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深刻的内涵,自然得到高分。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政治理论的引用要恰到好处,一两句即可,过多则可能适得其反,给人一种刻意堆砌的感觉。
当然,提升政治素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入的学习。对于那些平时积累不足的考生来说,也不必过于焦虑。当下可以立即行动起来,将基本的理论“金句”进行分类梳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或论述的“经典句”,对于提升面试答题的政治性具有显著效果。这些经典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远的政治站位,在答题时若能信手拈来,必定会成为加分亮点。
网上都有梳理整理好的,可以直接拿来学习。但要提醒的是,把这些“金句”都记住得不偿失也没必要,每个方面掌握一两句足够。对掌握的“金句”一定要熟到可以信手捻来,要不太熟就不要去用;不然,真到了考场上,被一个“金句”卡住,那可真是因小失大啊!
同时,养成每日关注时政新闻的良好习惯也至关重要。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媒体,是获取时政信息的优质渠道。考生每天浏览这些媒体的新闻内容,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政治动态,还能学习到专业的分析视角和表达方式。若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对时政热点的相关分析文章,更能加深对政治理论的理解。
三、言之有识:博学多闻,出类拔萃
学识、知识、见识、常识,这些要素展现的是考生的知识底蕴,是决定面试成败的关键因素。
学识,集中体现为考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深厚的学识能够让考生在面对专业相关问题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充分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例如,在报考税务岗位的面试中,若遇到关于税收政策解读、税务稽查流程等专业问题,具备一定税务专业学识的考生,能够准确、深入地进行回答,从税收法规的具体条款到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都能讲个一二三,必然会让考官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