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6.25夏至五日//鹧鸪天· 西安古刹名寺之青龙寺//夏至·夏景·夏意(五)

      题记:古寺名刹,暇日游衍,旷然莲台,作礼月面。乘兹八识,出彼二见,摆落中缘,无边弘愿。长廊朝雨,古木禽啭,积翠旷原,杂英似霰。蚁步危阶,燕飞深殿,大通智佛,禅道法现。

鹧鸪天·题青龙寺

      疏爽青龙寺中行,夏游向晚醉新晴。纵横堂佛洗心愿,溪水光华竹净明。

      古井废,佛龛兴,残碑有字隐留名。历经岁月风霜阅,大教真言耀祖庭。

青龙寺的前世今生———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唐时为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唐龙朔二年(662)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法师事惠果大师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皆先后在青龙寺受法。

      历史沿革:青龙寺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灵感寺废;龙朔二年(662年),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青龙寺。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不空三藏的密宗教徒惠果主持青龙寺,弘宣“真言大教”,并在该寺设立灌顶道场,被尊为“三朝供奉大德”。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入唐求法学问僧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为师,空海得到密宗嫡传。

      9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往来长安较多。

      唐会昌五年(845年),禁佛时青龙寺废;会昌六年(846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年),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青龙寺。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青龙寺寺院仍存。

      明万历年间,青龙寺寺院废毁,地面建筑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很重视青龙寺历史古迹遗址的开发保护。从1963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勘查发掘。

      1973年,发掘青龙寺的塔基及殿堂2处。

      1982年5月,在青龙寺遗址上,修建了空海纪念碑,后又修建了空海纪念碑、惠果空海纪念堂和一些仿古建筑。

      198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整理青龙寺遗址保管所。

      1984年2月,青龙寺四号殿堂复原成功,是西安市第一座再现历史环境的复原建筑。

      1985年,日方在日本国搜集全国名品樱花11个品种赠与青龙寺遗址景区进行栽植。

      1997年11月17日(佛诞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将青龙寺西院移交佛教管理,从此恢复宗教活动。东院仍作为文化遗产由西安市文物局管理。

      2005年,西安市政府建设乐游原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保护项目)。

      2009年至2011年12月,青龙寺遗址景区建设成了集遗址保护、生态改善、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市民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

      2011年12月30日,青龙寺遗址景区(原乐游原历史文化公园)建成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2012年5月,青龙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青龙寺,分为西院和东院寺庙两个部分,其中西院部分是花园,建成两层配殿共19间,种满了樱花、枫树、丁香等各类植物,主要建筑是云峰阁;东院寺庙部分则主要是惠果空海纪念堂。

      文物遗存:根据发掘报告,青龙寺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炕,为塔心的地宫部分。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放柱础石夯土墩,东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间缺少两墩。夯土墩形成柱网状,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出土遗物有银质及鎏金小铜佛,唐代建筑材料等。

主要景点———

      综述:青龙寺主要景点有空海纪念碑、惠果空海纪念堂和云峰阁。

      空海纪念碑:纪念碑由碑座、碑身、碑顶、栏板及周围四个圆形石灯组成。碑高10米,通体采用汉白玉而制。碑身以大雁塔为楷模,以空海坐像的形态为基础,青砖出檐,分为三层。碑顶是密宗所特有的法器造型“五轮塔”,自下而上依次代表地、水、火、风、空。外围栏板上刻有的波浪纹图案。四周的四个圆球。

      惠果空海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第一座复原建筑。

      云峰阁:云峰阁,是青龙寺庭院部分的中心建筑,三层的木质阁楼,典型的唐代风格。

              2023.06.2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