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生在浙江东南秀丽之都绍兴小城。中学时代,几乎没有出过浙江省,常在书本中读到从古至今万千文人墨客、驴友行人对于江南的无比偏爱。我心里疑惑,我觉得所谓江南不过如此啊,四季多雨水,出门很是不方便,夏天那么热,冬天又那么冷,对于诗人眼里的“春水碧于天”、“日出江花红胜火”完全视而无感。
十八岁那年,北上求学,去到江南以外的北京,第一个冬天完全被暖气感动,室内常温,室外干冷,很开心地度过了所谓北方天寒地冻的冬日。至于干燥,我更是喜欢,不下雨我落得轻松。那时候更加疑惑,到底为什么夏日炎炎、冬日湿冷的江南在世人心中更胜几筹呢?直到在北京的第一个清明假期,我去往济南大名湖畔,看到岸边怒放的迎春花,突然像是被拨动了心弦,想起好几个月在北京满眼只能看到灰不溜秋的景象,而在我的家乡,二月里绿芽已经爬上了枝头。
再长大,再走过一些其他的地方,常年居住在车马喧嚣的都市里,偶尔出门看到蓝天白云,绿草丛生,碧水流动,几枝鲜花,都会内心充满感动。
尤其是这一次,有特别的机会徒步,走回到家门口从小当景区游玩的地方,一路收获似乎熟悉的美景,真是开心。这不,刚走完,就忍不住马上分享旅途的美好。
我的外婆家在新昌这边,也是绍兴下面的小山城,山水秀丽。这次我们去的不是“江南第一佛”的佛家圣地大佛寺,或是李白梦境中的天姥山,而是有着“漓江之美、桂林之秀、雁荡之奇”被誉为“浙东张家界”的穿岩十九峰一带。
旅途伊始,我们山路十八弯之后,走进江南民族村外婆坑,浙东乡野间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媳妇狙击的古村庄,尝尝当地的土菜,喝喝鸡汤,饭后打打麻糍、磨磨豆腐,顺便在小村庄里转转。
正是茶叶飘香时,山坡上的茶丛里,三三两两的茶农专心地采茶,农家小院里取代手动的炒茶机咕噜咕噜地转着,大厅里晾着青翠欲滴的茶叶。
地理课本上,我们曾经遇到过“丹霞地貌”,简单来说,就是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以及流水的侵蚀作用从而形成的山峰和奇岩怪石的特殊地貌,福建武夷山、张掖丹霞地貌等是个中胜景,而家门口的新昌镜岭丹霞古道也是江南一道必不可少的美景:远处绵延不绝的秀丽山川,近处丹霞地貌之上又有郁郁葱葱,山坡孤庙偶尔乍现,近处鳞次茶丛,小桥流水,菜花飘香。
当天下午,一路从外婆坑出来的安山村开始沿着古道和溪流徒步至镜岭小镇上车,当晚县城酣然入睡,翌日一早,因为下着中雨,从原来的10公里徒步更改行程,直接到了镜岭穿岩十九峰景区。
户外徒步,天气好坏影响到行走的难易程度、危险系数,还有看到美景的可能性。从几天前就开始关注这里的天气,一直预报的都是中雨,心里气馁之余一直在期待最终会有好天气,然而最终天公不作美,洋洋洒洒落了中雨,还是在我们上行的过程中。
我也一直坚信,当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这不,下了雨,才会有云雾缭绕,才会有雾气散开美景乍现的惊喜。
也许越长大,心越柔软,柔软到,看到一派绿意盎然,也能欢呼雀跃,内心感动。
春来夏往,我们约江南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