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记公元231-234凡四年事
一、纪事
1.诸葛亮五次北伐。
诸葛亮在任蜀汉丞相期间,于228年至234计七年间,对曹魏发起了五次战争。战争虽然也有所斩获,但最终也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本人也病亡于五丈原前线。
《三国演义》里称诸葛亮北伐为“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对魏发动的进攻战总共五次,出兵祁山战场也只有两次。依次为:
一伐: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公元228年,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向魏国出兵。本次北伐诸葛亮弃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在首战告捷的有利形势,因马谡失守街亭,造成前退无据,最终无奈撤军。
二伐: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于是诸葛亮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奈何陈仓守将郝昭早已做了充分准备,严防死守,诸葛亮一时竟是无策。只好派郝昭的同乡靳详在城外远远地劝说郝昭,郝昭以“我识卿,箭不识也”打脸靳详。诸葛亮大怒,自认为有几万兵马,而郝昭才一千多兵众,又估计东来的援兵未必能赶到,于是架云梯、动冲车进逼城池,郝昭令人用火箭迎射云梯,用绳子系上石磨,掷击汉军冲车,汉军败回。诸葛亮又制作了百尺高井栏,向城中射箭,填平护城河,欲直接攀城,郝昭又令人在城内筑起一道城墙,直接破敌。诸葛亮又令人挖地道,想以此进入城内,郝昭又在城内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就这样昼夜攻守进行了二十多天,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郃前往迎击诸葛亮。此时汉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这也是二伐的唯一战果。
三伐: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汉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汉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
四伐:其实就是再出祁山。231年春天,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并在祁山堡东北修建卤城作为蜀军大营。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其间,张郃则认为应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芟除尚待一个月才能成熟的麦子,以防魏军得以充足粮草。司马懿那边为保护上邽的麦子,日夜兼程急行军抵达上邽之东。司马懿深知汉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兼之魏军经过通宵达旦的行军已为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成了乏粮魏军与之对峙的资本。魏军将领数次请战,司马懿都不准,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俱不理会。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由案中道进逼汉军。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不料,此计正中诸葛亮下怀,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斩获魏军的首级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撤退的汉军,张郃认为“围师必阙,归师勿遏”不愿意追击,奈何司马懿強令,结果,张郃无奈前往追击。最后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伤重病逝。
五伐: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劝农讲武的准备,再率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四月,汉军出斜谷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司马懿认为“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此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
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想要利用激将法,激怒司马懿出军,但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意图,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始终不肯出战。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但,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于是,更加坚定了消耗战的决心。八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且病情日益恶化。不久,在五丈原军营中去世。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蜀军在斜谷发丧后,自嘲道:“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其后,司马懿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但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叹服诸葛亮治戎布阵之才,由衷叹曰:“天下奇才也!”。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完成刘备遗愿;二是,不攻曹魏,也只能是坐以待毙,进攻或许还有机会;三是,转移刘备死后蜀汉内部矛盾。
2、曹植《求通通亲表》。
“富贵一场梦如烟,归来白马非少年”,少年时的曹植弹指文章,意气风发,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美誉,以“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铜雀台赋》语惊曹操,并甚得器重,但终因“落拓不羁”,在四子夺嫡中完败,被曹丕遣派至东蕃,曹丕还因此下诏,不许姻亲互往来问候,曹植甚是苦闷,太和五年(231年),曹丕已去世6年,曹植被徙封东阿,仍不见用于朝庭,于是上疏曹叡,请求可通亲于族,重续礼教,并表达执鞭珥笔、入侍辇毂之至愿,即《求通通亲表》。
此表辞藻华丽,引经据典,金句迭出,如“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常棣》匪他之诫(意即兄弟非外人),下思《伐木》友生之义”,“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葵霍之倾太阳,虽不为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羊质虎皮,见草则悦,见豺则战,忘其皮之虎也”,“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等等。但,纵使曹植文感天地,曹叡仅是篇好文应之,改封曹植为陈思王,232年11月,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去世,享年40岁。
3、张昭“封门”。
张昭,字子布,东吴托孤重臣。张昭容貌严正,敢于直言谏诤。孙权经常骑马射虎,老虎常常往前扑到马鞍上。张昭变色上前:“为人君者,应该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果一旦有个好歹,不怕被天下耻笑?”。
孙权在武昌时在钓台饮酒大醉,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说:“今日酣饮,只有醉后落入水中,才能停止。”张昭正色不言,外出坐于车中。孙权遣人请回张昭,对他说:“大家一起高兴,您又何必发怒?”张昭回答:“以前纣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饮,当时也以为只是高兴而已,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孙权默然而感到惭愧,于是罢酒。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在辽东反魏,向孙吴称臣以为外应。张昭认为公孙渊背叛魏国是惧怕远来征讨,后必反覆,以至让天下人耻笑,极力劝阻,孙权恼怒的以刀掷地,说“你太犟了,就不怕我一时恼怒伤了你”。张昭一气之下则称病不入朝。孙权更上火,令人用土把张昭家的大门封上,谁料,张昭令人从里面用土也把门封上。
后来,果如张昭所料,公孙渊是杀了孙权的两个使者,又归降了魏国。孙权悔不听张昭之言,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向他道歉,张昭始终不起床。孙权有次出宫,经过张昭家门呼唤他,张昭仍称病重不出。孙权怒不可遏,让人火烧其门,张昭仍然不出来。孙权只好把让人把火灭掉,在门口长时间等候,张昭的几个儿子一齐扶张昭起床,孙权用自己的车把他拉回宫,深切责备自己,张昭不得已,这才罢休。
张昭一生以忠于孙氏基业为任,但因其与孙权在个性、军政策略等方面的深层矛盾,使其虽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却终身不得任丞相。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
二、名辞
1.虎狼当道,不治狐狸:意即先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2.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豫让苟容于中行而著节智伯:百里奚在虞地愚钝,在秦国却足智多谋;豫让在中行家时苟且过日子,而在智伯家却显出忠烈之节。
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不怀细而害大:行万里路的人不在中途停下,立志取得天下的人,不对小事耿耿于怀而危害大局。
4.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罚。
5.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最平时,倾斜的物体会取以为准;镜最明亮时,丑陋的人会忘记发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