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玲玲不止一次在闲聊的时候抱怨,说自己八岁的儿子脾气越来越大。一天晚上,她的宝贝儿子竟然直接在商场发脾气,把大家都弄得很没面子。因为玲玲正忙着跟丈夫讨论着要不要给家里换一台新的洗衣机,所以在明明听到儿子大声叫了自己很多遍的时候,她都没有太理会。儿子开始不高兴了。等他气得撅起小嘴不再说话的时候,玲玲才意识到自己不对,于是对孩子说:“你再说一遍,妈妈听着,这次我们只听你说,好不好?”但是儿子不讲了,而且很气愤地对刘姐说:“我说了你又不听!”然后在商场中乱跑开,任凭玲玲和老公在后面喊和追,也置若罔闻。
像玲玲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也常常愁眉苦脸地抱怨:“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他老和我对着干?”等等问题。
孩子真的那么不听话吗?孩子真的就生下来就是来同家长对着干的吗?当然不是。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到底听到了什么?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
父母在忽视孩子的话时,总喜欢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很多时候会说自己没听到,而有时候又觉得孩子说的也是无足轻重的事。父母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要听话啊!但是很少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听话”的父母。
一
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
“快写作业去!”
“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
“我现在还有事,明天说!”
然后就没有结果了,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父母的潜在语言在告诉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听我的就行了。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没这个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任何人,家庭和学校不是养鸡场,孩子不是家长的产品任由家长塑造。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倾听,做一个会“听话”的父母。会听才会说,会说了孩子才肯接受。倾听是亲子沟通的首要一步。
父母要贴切地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适当地反映出来,就有赖于父母有效的倾听。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需要“全神贯注”的功夫,包括看:眼神的接触及注视,听:耳朵的接收及传递“我正在听”的反映信息,适时给予孩子一些反应。
事实上,沟通并不仅是语言的交谈,有时候非语言的行为:脸部表情、眼神、手势、坐姿与音调等亦传递着沟通的信息。如果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光凭语言交谈的沟通并不容易达到了解的目的,父母必须增强对非语言的观察和倾听技巧:“停”:暂时停止进行中的工作,注视对方,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看”:仔细观察孩子沟通时非语言的行为表现。“听”:认真倾听孩子说什么。
父母要不时地与孩子眼神接触,但不是紧盯不放地注视,同时要避免打断孩子的说话,表现出注意、轻松、有兴趣了解的表情,并不时地用“是的”、“嗯”、“我了解”,偶而点点头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父母这些种种表现最能流露“我关心、我正在听”的信息。
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倾听时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可能令孩子认为你不关心他,对他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此外,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说:“好啦!我想我了解,我知道你的意思。”因为这句话常常会让孩子不想说了。
二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基于尊重、接纳的前提下,形成安全的沟通气氛,传递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气氛,以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愉快的氛围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孩子会容易接受,并认真考虑。做好“听话”父母,才能有效地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议。倾听和接纳也是相互的。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当你在谈话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使用反映式倾听,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密的互动。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
不论何时,当一个孩子决定与他的父母沟通,他就会开口,因为他有需求,常常是因为他的内心产生了某种想法。他想要一些东西,他感到不安,他对某件事有情绪,他为某件事难过,他遇到了问题等等。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三
教育中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做法,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听话”,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人分析,就可看到这是成人与孩子间的不平等。并非父母们不愿平等地对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对自己的权威意识产生警觉,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
怎样倾听才最有效呢?在运用倾听时,父母要整理孩子的叙述,并找出孩子隐藏的感受,然后真实地帮助孩子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
如果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对你说:“妈,我跟同学打架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个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结果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
再比如说,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通常家长们都会站在制高点,带着价值判断的反应:“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这么一说,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而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慢慢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因为如果父母能这么说,孩子就会知道,如果他有心理困扰,爸妈在任何时候都会抱着支持的态度听他说话。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他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心事了。
当父母和孩子学会对彼此开诚布公的时候,将不再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而变得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