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些知识背景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我的教学,理论基础偏向于建构主义
假如不关联自己的经验,只是复制粘贴原文,意义不大。所以,最起码的,要做到摘录,再进一步则是关联自己的经验(整理导图),再往后则是应用,继续则是复盘。整个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员,有凤来仪:
我用的模版见感思行,见:客观记录过程,原文说的什么,摘抄。
感:其中触动到了什么,敏锐觉察。
思:思考过往的体验,或者关联经验。
行:下一步行动。这样使听课,看书,都能听了看了马上用。
雷子老师:
我使用的佛法的模板:闻、思、修。
闻:见闻、听闻、……获取并提炼信息
思:推理是否正确、关联自身经验验证
修: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检验、确认
如果逻辑推理不成立,是不会进入行动验证的。
行动验证不过关、不合适,则会进一步调整
@雷子丨导图实战十二年 老师说的按金字塔原理SCQA,处理信息,是不是书摘的主要是A?就是答案,解决方案这部分?
SCQA就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就一个基本的逻辑,四句话。具体哪个多,哪个时候可以看情况啊,至少逻辑会比较完整。
学员Shaun
@有凤来仪¹³⁸¹²¹⁰⁸⁸⁶³ 你的见感思行,应用性极好,佛法的闻思修则体悟以及格局大得多,终归于身心灵修炼
我对见感思行的注解
见:萝卜(删减提纯后的高价值信息 vs 阅读目标),感:想法(感悟,经验,思维导图),思:内化(连接已有知识经验,转化融合吸收),行:应用输出(PDCA - 计划,实施,检查,标准化=复盘应用再出发)
不错@Shaun 把PDCA也用上了,刚才上班的路上,我就在想,下一步行动后,再要跟踪,形成进一步的经验,放入自己的系统
如果能给些建议意见,就是PDCA的C阶段调整优化了,接下来我就可以搭个易懂的应用框架
@有凤来仪¹³⁸¹²¹⁰⁸⁸⁶³ 哈哈,你的引子好,很受启发,这是个循环应当是没有ending,PDCA本身的循环就是阶梯上升,基础->实践->结果,不断提升标准,关键还是看目标设定
我复盘这块一直欠缺,萝卜这个,想到一个用法,就是把经验强制性沉淀下来。后续再执行,再修改,优化。
走专业路线,沉淀这块很重要,如果有专业人士一起抱团,速度更快
这个我相信老师会出一个萝卜知识卡片,光是现在的书摘加感想加展望未来,对我来说是inspiration,应用上还是要结合人生目标-5年目标-年度目标-月度周目标的分解应用上,这样的分解会更有动力。就像问个问题给自己,搭建知识体系的目标是什么?[偷笑]——光这个就可以做个萝卜,愿景卡片,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