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氏一支自江西省抚州府金溪县辗转迁徙至豫西南豫鄂交界邓州一带繁衍生息,渐次分徙于城关(即江家坑,今已分迁、动迁不存在)、城郊(包括城南江庄,即今白落江庄;腰窝,即南洼江家)、城西(即今文渠乡肖店附近的长冢店、南江庄)以及城北(即今张村镇老江庄、新江庄、高家、西滕家),至今已逾300年(按照《邓州地名志》记载:城北张村镇老江庄---明初江姓自江西抚州府南一里毛头峰迁来;城南白落江庄---明崇祯年间自江西抚州府金溪县城关毛头凤街迁邓州江家坑,清康熙年间分迁白落,据此,江姓在邓州落迁时间将前提至距今380-650年,在新实证明确之前,暂按康熙四十九年论述,下同)。
因年代久远又迭遭劫难,器物文字鲜有流传,除族人回忆、腰窝(南洼江庄)俭公墓碑简略记载和老江庄原江氏祠堂所立碑文部分内容外,期间流转变迁、相互更迭均无法确查考证。1900年以降,江氏宗族尤其城北张村镇高家江氏一支繁衍发展脉络渐次清晰可循。仅自启胜公(行二,总行五,生于1900年8月,卒于1982年7月12日,享年83岁)、妣杨氏(生于1916年6月30日,殁于2005年11月20日,终年90岁)起,我高家江氏一支朝耕夕作、栉风沐雨、绵延发展也已百年有余。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无史则纲纪必乱,家无谱则昭穆必紊,故修史续谱之举为历代官府和民间所重视,家谱、方志和正史同为中国历史之三大支柱和文化资源。国史为纲、家史为目,家史是国史的重要补充,没有家史就没有完整的国史。凡修家谱、续家史,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因此家有谱史,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2011年1月16日、2016年5月21日父母相继因病离世,怆然涕下谁可语?痛彻心扉天地知。悲伤之余,作为承上而启下的和(火)字辈,仰视先祖、平视自我、俯视后代,以手笔代口心记录过去、纪念先辈,既是共同的愿望和诉求,也是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各种图片的归集、各类线索的探究、各条脉络的梳理,拨开历史的迷雾和尘封的遮掩,记忆的碎片逐渐由模糊而清晰、由粗略而详实、由点滴而整体,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一点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分详略、视轻重、明是非、辨真伪,以家在哪里、源自江西、家族故事、永恒纪念四部分,将家族百年变迁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一记之、不一而足,也算是鉴旧时而警吾心、继往日以开未来,不失一有意有益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