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任何人走的太近

不要和任何人走的太近

有个读者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文字。

他说,我感觉我的人生要崩盘了。

起因是,他最好的兄弟,跟他闹掰了。

不是普通朋友,是那种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好到都知道对方银行卡密码的兄弟。

去年,两人一起创业,开了家小公司。

他负责技术,兄弟负责市场。两人雄心勃勃,觉得凭他们的关系和能力,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公司刚开始,确实不错。

兄弟俩,一个锅里吃饭,经常在他家里,一聊就聊到半夜两三点。

为了省钱,连办公室的租金都想省,干脆就把他家客厅当成了办公室。

他的老婆,也毫无怨言,把兄弟当成自家人,每天变着花样给他们做饭。

他说,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和兄弟并肩作战的豪情。

但好景不长。

大概半年后,问题开始出现了。

先是钱。

兄弟拉来一个单子,客户给了笔预付款。

兄弟没把钱打到公司账上,说自己最近手头紧,先拿去周转一下,反正都是自家的钱。

他觉得有点不妥,但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怎么说?

为了这点钱,跟兄弟计较,显得自己太小气了。都是过命的交情,还信不过他?

这是第一条裂缝。

接着,是决策。

他想把产品做得更精细一些,打磨好细节再推向市场。

兄弟却主张快速上线,抢占先机,说市场上那帮草台班子都能赚钱,我们怕什么?

两人在“办公室”(也就是他家客厅)里大吵了一架。

他老婆出来劝,结果兄弟喝了点酒,话赶话,说了一句:嫂子,这事你别管,我们男人的事,你懂什么?

他当场就炸了。

那晚,兄弟摔门而去。老婆委屈得直掉眼泪。

曾经热气腾腾的家,第一次变得冰冷。

他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

是不是不该把公司设在家里?

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把所有丑话说在前面?

但他没有答案。

他只知道,曾经无话不谈的兄弟,开始变得客气,甚至疏远。

微信上,除了谈工作,再也没有了昔日的插科打诨。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兄弟撬走了公司的核心客户,自己出去单干了。

他收到消息的那一刻,不是愤怒,而是懵了。

他想不通。

他把对方当成亲兄弟,毫无保留,倾尽所有。

公司赚的钱,他给兄弟的分成永远比自己多。

他老婆熬的汤,永远给兄弟盛第一碗。

为什么最后会换来这样的背叛?

他在微信里问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对人太好了,也是一种错?

我看完他的留言,没急着回复。

我想起了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叫“刺猬法则”。

说的是,在一群寒冬里的刺猬,为了取暖,它们会本能地靠拢。

但靠得太近,身上的刺又会扎到对方,弄得彼此鲜血淋漓。

离得太远呢,又无法抵御严寒。

最后,这群聪明的刺猬,经过无数次的试探和调整,终于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在这个距离上,它们既能感受到对方的温暖,又不会被彼此的尖刺所伤。

这个法则,后来被心理学家用来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悖论。

任何关系,都需要亲近。但任何关系,一旦过度亲近,突破了某个界限,都会变成一场灾难。那位读者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他以为,最好的关系,就是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他把兄弟情,这种靠“交情”维系的个人情感,错误地代入到了商业合作,这个本该靠“规则”和“契约”来维系的社会关系中。

当交情和规则混为一谈,灾难就埋下了种子。

在家里办公,是交情。但公司是公司,家是家,把两者混在一起,就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他老婆的付出,在兄弟眼里,是“情分”,不是“成本”。所以,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甚至不尊重。

资金不入公账,是交情。但商业的本质是交易,必须账目清晰。把公司的钱当成自己的钱,就破坏了商业最底层的信任规则。

因为是兄弟,所以很多话不好意思说,很多规则不好意思定。

他以为这是在维护感情。

恰恰相反。

正是这种“不好意思”,这种对距离感的放弃,让双方的期待都变得模糊,让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都成了一笔糊涂账。

他期待兄弟能像自己一样,公私分明,感念付出。

兄弟则期待他能像家人一样,无限包容,不计得失。

当期待落空,猜忌和怨恨便开始滋生。

他身上的“刺”,是“规则”和“底线”。

兄弟身上的“刺”,是“私欲”和“贪婪”。

当两人靠得太近,这些“刺”就必然会狠狠地扎进对方的血肉里。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人性。

或者说,这是规律。

我跟他说,你不用怀疑自己,你只是不懂得这个规律。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任何妄图用“感情”去挑战“人性”和“规律”的行为,都无异于螳臂当车。

他说,道理好像是这个道理,但心里还是过不去这个坎。毕竟,那是他最信任的人。

我说,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吧。

这个故事,比你的惨烈一万倍。

它的主角,是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好儿子”,安禄山。

说起唐玄宗,我们总会想到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是一位非常英明的君主。

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是整个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封建历史上最璀璨的巅峰。

那时的李隆基,励精图治,任用贤相,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

但人啊,一旦站在巅峰太久,就容易犯一个毛病——他会觉得,一切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己牛逼。

他会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而不是承担权力带来的责任。

这时候,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出现了。

安禄山是个胡人,出身卑微,但他有个天赋——他极其擅长揣摩人心,尤其是揣摩皇帝的心。

别的节度使,给皇帝送礼,送的都是金银珠宝,山珍海味。

安禄山不一样。

他送的,是“情绪价值”。

他长得膀大腰圆,据说肚子大到坠地,走起路来都费劲。但他一见到唐玄宗,就能跳起胡旋舞,肥硕的身体灵活得像个陀螺。

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你面前,像个小丑一样,笨拙地讨你欢心。

哪个皇帝受得了这个?

唐玄宗很受用。

他觉得安禄山这个人,憨厚,忠诚,没有心机。

于是,开始不断地给他加官进爵。

而安禄山讨好皇帝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最著名的一件事,是他主动请求,给杨贵妃当“干儿子”。

当时安禄山已经四十多岁了,而杨贵妃才二十多岁。

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大叔,要给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当儿子,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但安禄山就这么干了。

他每次进宫,一定是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

皇帝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们胡人的规矩,是先有母亲,后有父亲。

一句话,把唐玄宗和杨贵妃哄得心花怒放。

从此,唐玄宗不再把他当臣子,而是真的把他当成了“家人”。

这种关系的质变,是灾难的真正开始。

当安禄山是臣子时,他和皇帝之间,有“君臣之礼”这道防火墙。他再怎么受宠,也得守规矩,有敬畏。

但当他成了“皇儿”,这道墙就塌了。

他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甚至在杨贵妃的寝宫彻夜不出。

他可以和皇帝在同一个池子里洗澡。

他可以直接称呼太子为“大哥”。

他所有的越轨行为,在唐玄宗眼里,都成了“家人之间”的亲昵和玩笑。

皇帝对他,无限信任,无限纵容。

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安禄山说,我想当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在唐朝,节度使就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土皇帝,一个人当一个地方的节度使已经很了不起了。唐玄宗大手一挥,批了。

安禄山说,我的手下,我想用谁就用谁,朝廷别管。

唐玄宗也大手一挥,批了。

安禄山说,我需要战马,朝廷的战马都太弱了,我自己买。

唐玄宗又大手一挥,给了他几百万的钱,让他自己去买。

结果,他用这笔钱,武装了一支十几万人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只知有安禄山,不知有唐天子。

当一个人,拥有了不受制约的权力,和一览无余的信任,他的欲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疯狂膨胀。

安禄山开始觉得,这个天下,好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那个高高在上的“干爹”,好像也老了,糊涂了。

他为什么不能取而代之呢?

终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

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潼关,直逼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坡,愤怒的士兵哗变,逼着他赐死了杨贵妃,逼着他杀了杨国忠。

那个曾经开创了盛世的伟大帝王,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他最爱的女人,最信任的宰相,和他亲手缔造的帝国。

他从权力的巅峰,跌落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想不通。

就像那位读者想不通一样。

他对安禄山,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他把一个国家最精锐的部队,最丰饶的土地,都交给了他。

为什么,换来的是最彻底的背叛?

因为,他和安禄山之间,靠得太近了。

近到,他忘记了自己是皇帝,忘记了对方是臣子。

近到,他用“家人的情感”,取代了“君臣的规则”。

近到,他亲手拆掉了所有的防火墙,给了对方人性中“恶”的部分,一个无限膨胀的空间。

安禄山的叛乱,不是偶然。

是唐玄宗用毫无底线的宠信和亲近,一步步喂养出来的。

任何关系,一旦失去了边界感和距离感,就像一个失去了免疫系统的身体,任何一点微小的病毒,都可能引发致命的感染。

这个病毒,就是人性中永远无法根除的——贪婪,自私,和欲望。

故事讲完了。

我们回到现实。

无论是那位读者的兄弟,还是唐玄宗的干儿子,他们故事的内核,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妄图用情感的“亲近”,去替代规则的“距离”。

这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规律在起作用。

我喜欢把它称为“关系熵增定律”。

“熵”,是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里的一个概念,它代表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在一个孤立的系统里,熵总是会不断增加的。

什么意思?

就是说,一切事物,如果你放任不管,它必然会从有序,走向无序和混乱。

你的房间,如果不花时间去打扫整理,它会自己变得越来越乱,绝不会自己变得越来越干净。

你的身体,如果不靠规律的作息和锻炼去维护,它会自己走向衰老和疾病。

关系,也是一个系统。

一段健康、有序的关系,就像一个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间。

它有清晰的边界(这是你的空间,那是我的空间)。

它有明确的规则(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东西要放回原位)。

它有持续的能量投入(定期的打扫和维护)。

而一段靠得太近,失去边界感的关系,就是一个被废弃的房间。

你把我的东西,当成你的。我把你的空间,当成我的。

大家都不再遵守规则,都觉得“我们这么好的关系,没必要计较”。

这种“不计较”,就是停止了对这个关系系统的“能量投入”。

其结果,必然是“熵增”。混乱度会越来越高。

小到一次不合时宜的玩笑,一次不经同意的决定。

大到一次财务上的侵占,一次情感上的背叛。

最终,整个关系系统,彻底崩溃,变成一片废墟。

所以,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合作关系,其本质,都不是“拉近距离”,而是“维护距离”。

是用清晰的边界、明确的规则和持续的沟通,去对抗“关系熵增”这个必然的趋势。

这是一种“反人性”的努力。

更是一种,需要极大智慧和清醒的努力。

比如,亲子关系。

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悲剧,就是不懂得“关系熵增”。

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和自己“不分彼此”。

他们可以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翻看孩子的日记,干涉孩子的交友,安排孩子的工作,决定孩子的婚姻。

他们用“我都是为你好”这句咒语,踏平了孩子与自己之间所有的边界。他们以为这是“爱”。

但这其实是在加速亲子关系的“熵增”。

当孩子没有了私人空间,没有了自主选择权,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压抑。

最终,这种混乱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

要么,是激烈的对抗和叛逆。

要么,是彻底的麻木和“空心病”。

无论是哪一种,这段亲子关系,都实质性地崩溃了。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得体的退出”。

他们会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步地、有意识地,拉开和孩子的距离。

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把人生的责任,交还给孩子。

他们用这种“距离感”,来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序和健康。

他们爱孩子,但他们更懂得,最好的爱,是目送他渐行渐远,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

再比如,夫妻关系。

很多夫妻,走着走着就散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人变成了“连体婴”。失去了自我,完全活在了对方的世界里。

你今天穿什么衣服,要我同意。

我今天跟谁吃饭,要你批准。

你的手机,我可以随时检查。

我的密码,你必须全部知道。

这种密不透风的“亲近”,看似是恩爱,实则是枷锁。

它会让两个人,都失去呼吸的空间,最终窒息而死。

真正好的夫妻关系,是“好的时候像一个人,不好的时候像两个人”。

我们是彼此最亲密的伴侣,但我们首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我有我的事业和追求,你也有你的朋友和爱好。

我们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书房。

我们彼此相爱,但我们也尊重对方的隐私和边界。

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就像放风筝的那根线。

它让爱,飞得更高,更远,而不是失控地坠落。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无论是处理哪种关系,其核心,都在于对“度”的把握。

也就是那群刺猬,最终找到的那个“最佳距离”。

但这个“度”,是最难的。

它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不是一米,或者两米。

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它需要你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对自我有清醒的认知。

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刺”在哪里。

也需要知道,对方的“刺”在哪里。

你需要在感到寒冷时,勇敢地靠近。

也需要在感到刺痛时,理智地退后。

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一种需要刻意练习和终身修行的能力。

它要求你,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洽的“内心秩序”。

你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关系,去定义你的价值,去获取你的安全感。

你的内心,必须自成一个宇宙。

当你有了一个强大的内核,你就不会再害怕孤独,也不会再渴望用“过度亲近”去填补内心的空虚。

你能享受亲密,但你更懂得,独处,才是最高级的自由。

你能给予温暖,但你更懂得,边界,才是最持久的保护。

这种能力的建立,非一日之功。

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心法”,来重塑你的思维底层操作系统。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订阅。

我发现,我们遇到的所有关系困境,本质上,都是思维模式的困境。

比如,面对父母的过度干涉,很多人会陷入“要么顺从,要么对抗”的二元对立,非常痛苦。

但在《格物心法》里,有一个模型叫【控制二分法】。

它会教你清晰地划分出,哪些是你能控制的(你的想法和决定),哪些是你不能控制的(父母的想法和情绪)。

当你把能量聚焦于你能控制的部分,你就能平静而坚定地守住自己的边界,而不是去和他们争吵。

再比如,面对伴侣的猜忌和控制,很多人会用“加倍证明自己的清白”这种方式,结果越描越黑。

但在书里,有个模型叫【影响力圈】。

它会告诉你,不要在对方的情绪(关注圈)里空耗,而要回到自己的【影响力圈】,做好自己的事,活出自己的精彩。

当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你就自然拥有了定义关系的主动权。

还有像【安全边际模型】,它会教你在任何合作关系开始前,就预设好最坏的情况,把丑话说在前面,用规则来建立防火墙,而不是用感情来赌人性。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思维工具,它们能帮你把混乱的、感性的关系问题,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可操作的逻辑步骤。

它不是给你一个具体的答案。

它是给你一把,可以解开所有关系难题的“万能钥匙”。

因为所有的智慧,最终都指向一个方向:建立起一个清醒、独立、自洽的灵魂。

当你自己,活成了一颗恒星。

你就不再需要,靠得太近去汲取别人的光。

你自己,就能发光。

你会吸引其他的行星,围绕着你,在一个健康、稳定、彼此尊重的轨道上,和谐共存。

这,才是所有关系的终极答案。

最好的关系,从来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

而是两个独立而完整的人,站在一起,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是灵魂上的无限亲近,和身体上的有限距离。

就像两棵树。

它们在地下,根系相互连接,彼此支持。

但在地上,它们各自独立,向上生长,共同撑起一片天空。

它们之间,有风,有光,有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才是生命最美的样子。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

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