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太后”——干事业,靠自觉
【原文】
秦伐赵,取三城。
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掌权),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人质)。”太后不可(许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请求)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等着)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不成器的孩子)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侍卫)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死)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甚)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千万别回来,因为作为王后如果回娘家,要么是国家灭亡,要么是本人被废。)!’岂非为之计长久,为(为的是她的)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后继者)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太后驾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任由)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白话文]
秦伐赵,攻取三座城池。
赵王新立,太后掌权,求救于齐。齐国开出条件说:“必须派赵王的弟弟长安君来做人质。”太后舍不得这亲儿子去外国做人质,齐军就不出救兵。大臣们强烈的进谏,太后说:“再有谁跟我说把长安君送去做人质的,老娘往他脸上吐口水!”
左师触龙进见,太后防备着他进谏,盛气凌人,严阵以待。触龙慢吞吞的走进去坐下来,说:“我老了,脚又有毛病,好久没见太后,有时候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是太后身体不好,不要打扰了太后。但是呢,总还是盼望能见到您。”太后说:“我的行动也不太方便,到哪都坐车。”触龙问:“饭量减少了没有?”太后说:“主要是喝粥吧。”一通家常话唠下来,太后脸色和缓了,人也放松了。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最小的一个,不争气,而我又衰老了,特别溺爱他,希望能给他某个差事,到王宫做侍卫,今天冒死恳求,请太后恩准!”
太后说:“没问题。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年级还小,但是我希望在自己死之前给他安排好啊!”
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比女人还爱得厉害呢!”
太后笑了:“女人可不一样!”
触龙说:“我觉得,太后您对嫁到燕国做皇后的女儿的爱,超过对小儿子长安君的爱。”
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爱,不如对长安君。”
触龙说:“没看出来呀!父母如果爱子女,就会替他深谋远虑。太后当初送女儿到燕国做王后,您抱着她的脚哭泣,那是想着她嫁得那么远,见不到了呀!她走了之后,你对她非常思念,但是,每次祭祀祷告的时候,都说:‘千万不要回来!’那是你替她深谋远虑,希望他夫妻和睦,她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做燕王啊!”
太后说:“那倒是。”
触龙说:“从现在往前数三代,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子孙有今天还在位的没有?”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这就是近一点的,自己招祸,远一点的,祸及子孙,都没有好下场!作为国王的子孙,世代封侯不好吗?那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对国家却没有功勋,俸禄封侯,却没有什么劳动贡献,但他们却拥有国家的名器和财富。今天您给予长安君如此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膏腴的土地,给他许多的宝器,却不让他为国家立一点功劳,做一点贡献,一旦您仙去,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太后说:“懂了!我全听先生您安排!”
于是为长安君备齐一百辆车的盛大车队随从,送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如约出兵。秦军闻风而退。不战而定。
[点评]
真正爱护子女,就应当具有忧患意识,不能只看眼前的安逸,这是人们都明白的道理,但要想按照这一道理去做,却不是容易的事。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大相径庭。贫寒人家即使想娇惯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条件,所以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而富贵人家则不同,他们也想子女志向高远、有所作为,但因方法不当,其结果往往是“富不过三代” ,三代而下,便由龙种蜕变为跳蚤。能否打破这个定律,责任首先在于父母!
干事业,靠自觉。随时要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多问自己几遍:“凭什么?”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马上要问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让自己的付出覆盖掉自己的收获。随时都要考虑:“我是不是拿多了?”可拿可不拿的,不要拿。可付出可不付出的,一定付出!不要唱那个歌:“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是不情愿付出的人才唱的歌,这歌的理念,就是付出一定要回报,回报一定要超过付出。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是你的责任,是你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原理。
还有,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就算是应得的,这个应得,也需要不断获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长安君是赵王的亲弟弟,太后的亲儿子,今天他的一切都是应得的,但是明天呢?凭什么呢?下一代呢?下一代有新王,有新太后,有新的赵王的亲弟弟,太后的亲儿子,赵国最好的封地凭什么让长安君家占着呢?这就美是触龙跟太后讲的道理。不过他游说之术太高超,如果跟太后讲大道理,早被撵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