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却做不到”,可以说是我们的生活里,最让人苦恼的“人之常情”。
《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动机专家艾利特·菲什巴赫的著作。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想到又做到”。
1.设定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恰当目标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认为,设定恰当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恰当的目标要满足三个要求:一、不能太空泛;二、要能调动你的行动热情,不会让你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三、要可量化、可执行。这样的目标会激励你,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一直保持振奋,同时根据任务的进度,随时做出努力和调整。
2.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强大的动力。
通常人们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会比较积极。因为开始时能看到明显的收益,而结束时能看到成功的前景,能给人鼓舞。而在中间阶段,人的干劲和效率往往会降低。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作者介绍了一个方法,叫做“小区域原则”。也就是说,在追求目标的初始阶段——比如进度大约1/4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先停一下,回顾已经完成的任务,因为它是小区域,剩下的部分是大区域;而过了中间点之后,我们就应该看还差多少没有完成,因为完成的部分变成了大区域,剩下的部分是小区域。
在推进一项任务时,如果获得的反馈是正面的,就会让人很振奋,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复前面成功的方法。但是如果遇到了挫败,就会降低我们做这件事的积极性,不仅是因为情绪受了打击,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现在的做法有差错,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那么,如何在遭遇挫败后保持追求目标的动力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点,比如保持心理距离,把自己的状况抽离出来,想象它发生在一个陌生人身上,客观冷静地看待失败;再比如把自己的失败当做一种经验,向那些有类似困难的人提供建议,从而增加自己做事的信心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种强调学习的成长型思维。
总之,设置一个适合自己的、具有强大驱动力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监控任务的进展来自我激励,保持成长型思维,让自己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3.如何在多个目标之间做权衡和取舍。
首先是尽量寻找目标的交集,用较少的行动达成较多的目标,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其次是运用折中或优先的方法,来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解决左右为难的问题;最后是通过“预先承诺”的策略,来对抗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排除琐碎目标对优先目标的干扰,从而实现自己的核心目标。
作者把排除其他目标对优先目标的干扰,归结为提高自控能力、抵制本能诱惑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发现诱惑,第二步是对抗诱惑。发现诱惑很简单,当你意识到自己该做的事没有做,不该做的事却在做的时候,就是发现了诱惑,比如上面提到的刷手机、睡懒觉、暴饮暴食、拖延症等等。
那怎么对抗这些诱惑呢?书中重点谈到了一种策略,叫做“预先承诺”,也就是在被诱惑之前,先消除诱惑发生的条件。比如,为了防止自己起床刷手机,可以把手机放在远离卧室的地方。通过“预先承诺”的策略,我们能让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难以发生,让自己该做的事难以避免,从而更有把握达成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