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个电影特别火爆,据说已经突破了8亿票房,微信上、网站上关于它的讨论铺天盖地。到了电影院,看到排队的人群,我也感受到了影迷们的热情与偏爱。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就是吴京导演兼主演的《战狼2》。
今天我先不去谈本片的观后感,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部电影能给我们在学习上带来什么启发?
《战狼2》是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3D技术电影。
3D和2D电影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3D画面更立体,更有冲击力。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3D或者4D电影是怎么制作的呢?
由于技术上的差异性,3D电影的制作流程比普通电影的要复杂得多,而且每一步都要求非常严苛。在制作3D电影时,在首先完成剧本讨论、概念设计、分镜头故事板后,技师们就要开始进行建模、组建3D故事版、构建3D模型等工作,而在技师们一步步完成角色构成时,摄影师们也要开始用3D摄影机进行3D电影的实际拍摄,在实际拍摄结束之后,技师们还要去根据要求添加特效,并进行分层渲染和合成,完成可供制作团队剪辑的初稿。然后在经过配音配乐剪辑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完成一部3D电影成片。
我也跟你一样,读着上面这段文字非常吃力,除非你是做影视制作的,否则我敢保证没人对这样的技术介绍感兴趣。
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3D制作其实就是把一部电影的一个时间轴再拆分成几个时间轴,一个场景画面再拆分出更多画面来。
好比,原来你去跑步只需要向前跑就可以了,而现在要你仔细研究每个出脚的动作、力的大小、平衡点的位置、空气阻力、心脉速度等等。把一个动作拆分出若干个小的模块,再有机的组合到一起。一个是分,一个是合。
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写作了。
以我写这篇文章为例,我可以从时间轴上展开的我的叙事,我可以按照顺序说,也可以倒着说,一个时间里还可以组合多个不同的时间轴,比如一条线在说3D技术,一条线在说写作,还可以引出一条线索专门谈谈图层时间管理法。接下来如何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呢,那就是靠文章的主题与中心。
所以写作上有一个屡试不爽的技巧,那就是多条时间线并行,也就是多个同类线索并行。这里可以推荐大家去看一部电影,肯定不是《战狼2》了,而是黄渤演的《记忆大师》。
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叙事结构非常严谨而科学,它运用了多条时间线混合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是破解杀人案的凶手,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回忆,一条是凶手的记忆。而凶手的记忆里有有多条时间线。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导演让你感觉不到它们之间的违和感,仿佛它们都是在一条时间轴上发生的,殊不知,你已经穿越了几个人物、几个十年。
等到最后片尾结局公布,你才大吃一惊,原来是这样。伏笔竟然埋到了最后一刻。
所以说,你可以尝试在写作中加入不同的线索,或者不同的视角,进而丰富情节、制造悬念,最后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方法不仅仅用在写作上,在读书上也适用,而且可以让你一下子站到了巨人的肩旁上,甚至是钻进了作者的内心,看到了另外一番精彩的世界。
通常我们一般读书都是按顺序读,当然对于我们饭团的伙伴,相信你已经可以做到主题阅读,至少你也会带着问题去读书。
不过当你运用了“多线索”的方法,你可以在看一本书时,自由穿行在古今中外、现在与未来、同类与不同类的书籍之间。
比如你在读《精力管理》,原来你可能只是关注它的原理及方法,认识到精力管理分为体能管理、思维管理、情绪管理和意志管理,而如今你可以把它与时间管理结合在一起,如《小强升职记》,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对比差异;也可以用沟通方法的理论来再次审视它,就像《好好说话》也提到了说话是一个全息的动作,包括沟通、演讲、说服、辩论和谈判五位一体。于是,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尝试扩展它的范围和边界,把一个抽象的事情拆分成多个具体的分类,再去逐个攻破。
到这里,你会掌握一个新技能:一分为二,并且一分为多的看问题。
这个时候,表面上看你是在读这本《精力管理》,实际上是同时读了三本书,甚至更多。在这个过程建立的知识间的关联,也让你极大地扩展了一个知识的边界。其实这也是主题阅读的核心内容——围绕一个主题,遍历相关的全部书籍,找出支持与反对的观点及论据,最后形成一套主题的解读与结论。
如此一来,读书变得充满了乐趣,因为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导演一部穿越剧。
想想看,除了读书与写作,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