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诗和阅读当下汉语诗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或当下西方诗?当然,西方诗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翻译过来的,就我个人来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性,尽管西方诗歌是翻译过来的但里面的某种特质(生命力)是丢不掉的包括那种只有形式而没有神韵的翻译作品。曾经,我也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有过困惑,甚至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是翻译的问题,但后面经过不断的比较,我自身阅读量的提升才发现了一些端倪,当然,要说明一点的是翻译过来的诗人应该是清一色国外最为顶尖的作者,从而让我们忽略了国外的整体诗歌风貌。其中两者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还是上面说的创造性,总体上我感觉外国诗歌在深度与广度上要比当下的汉语诗歌要出色的多,这或许来源于他们的综合能力,背景知识,其实这些是对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的,无形之中会成为写作的一部分资源。在这里或许我们会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这个是很牵强的,任何一个写作者,诗歌就是它的文化,诗歌就是它的国家,诗歌就是它的民族,所以“差异”在这里行不通,更好的解释就是当下的汉语诗歌不管是在生态方面还是质量与整个世界诗歌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是本质,最初的,作为诗人拼的是自己的文本,尤其在今天对于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有疑问,那么诸如“民族诗歌”类似的话题是否是个悖论?我个人的理解,肯定不是,具体到民族诗歌或语种诗歌它们的言说方式是不同的或者说在诗歌的审美上,但,归根结底,诗歌在精神方面上追求都是一样的,自然也就不存在上面所说的问题。那么回到当下汉语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差异,最大的一点就是创造,当然,不能以偏概全,这只是总体上的一种比较。当下,我个人觉得汉语诗歌的创造能力是匮乏的,甚至可以说缺少一种生长机制的,除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快餐式,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大家的目的好像都不在诗歌上,而是另有所求,对诗歌之外的目的性太强,所以也就出现了市场化倾向,诗歌也失去了真实性,作为一个诗歌阅读者我是本能的十分讨厌那种苦大仇深式的作品的,老实讲这种文字可以称之为伪诗歌,只有诗歌的形式,而没有诗歌的内容,一味的苦深情,深情绝对不是诗歌也不是艺术,有些时候可以说深情在诗歌面前一文不值,甚至会伤害诗歌,因为诗歌反对有人去理解它。这就是当下汉语诗歌的一大现状,说什么诗歌要共鸣,我可以武断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引起共鸣的,只有感同身受,没有共鸣,当你说出共鸣这个词时,说明你的诗歌就是一些金汤式文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当然,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不管是外卖员还是其它任何职业的人,但是所有人都把诗歌拿出来消费时,人们关注的是诗歌之外的事情,而不是诗歌本身,这无疑一件悲哀的事情,这也就导致了当下汉语诗歌原创性的丧失,虽然我们都有写作的权利,但我们都在为了某种和诗歌无关的目的在共鸣,低劣的共鸣,而不是权利之上的理解,这就是使诗歌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不再是一个民族心灵史,群鸟纷飞,众神皆已隐遁。
谈话录(四十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