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迷,然而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讲故事,也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讲故事。
或许因为从小被灌输了太多“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很多父母会忍不住在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的时候,不停地打断情节,向孩子发问:“你明白讲得是什么意思吗?”、“你从这个故事里受到什么启发?”许多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什么爱听故事?
因为故事让人快乐!
故事仅仅是为了让人快乐吗?当然不是。
好的故事滋养心灵。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每个人都会从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与经验,与自我经历的现实进行对照,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让孩子成长是家长的需求,根本不是孩子的需求,孩子接受所有新鲜事物的时候,他所想找的是一种愉悦感,是一种快乐。
我对我的成长无需求,
我对我的快乐有需求。
今天的孩子有太多机会可以接触各种占领眼球的内容,电子屏幕被诟病,并非仅仅因为影响视力,我们更深层的担忧是,当孩子习惯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的想象力、交互能力与觉知能力,可能也会因此下降。
当许多父母不得不掏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孩子那里换取一点点自己轻松时间的时候,或许只需要花半小时时间,让孩子打开耳朵,就可以带孩子开启一段奇幻之旅,进入一个自由探索的故事世界。
孩子不但通过故事获得信息,而且可以去到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当中:给孩子们讲故事,实际是给她讲了一个场景,让她在熟悉或者陌生的场景里边进行心灵上的游历。
通过一个个故事,她可以复制这些场景当中的行为;在故事里边,她可以见识整个世界,见识所有不同类型的人。其实故事可以做的事特别多,除了知识上的获取之外,还有很多心灵上的滋养,性格的养成,价值观的塑造等等。
如果孩子从小听的经常是对抗性的、非此即彼、有你没我、要么胜利,要么失败的故事时,孩子的性格可能会朝着极端性,破坏性发展。
如果听到的是既充满挑战又有启发性的故事,那么她就会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不可能按照“我的想象”去发展,或者按照“我的意志”去发展。当她对周遭没有控制欲,从小就和世界和谐相处时,就会越来越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