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部《北京爱上西雅图》就喜欢上了吴秀波和汤唯这对大叔小妞的文艺范CP,看了第二部之后,感觉电影传达出的境界要远超第一部。编剧出身的导演薛晓路用扎实的基本功讲了一个具有生命厚度的故事。这里,不光有爱情,还有自我的成长,生命的意义,以及充满勇气和阳光,去用力的生活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一个在洛杉矶,一个在澳门,因为邮寄一本书的缘分,开始了鸿雁传书的交流。从最初的调侃嘲弄到最后的互诉衷肠,一封封书信,使得相隔万里的两个人,在等待中企盼,在交心中成长,彼此疗愈,相互温暖。尽管不曾遇见,尽管我有自己的生活,还是愿意给你讲我的故事,我的心事,在选择与徘徊,难过与失意时,给予彼此陪伴与指引,这是一种很美妙的爱情吧。
伴随着两位主人公各自的生活故事的,是呈现电影更宽广意义的部分。男主人公的房地产经纪人身份,使他与一对卖房子的老夫妇和买房子的母子产生了交集。
度过了70年白金婚的老夫妻,没有婚礼,没有婚约,却用一生的陪伴诠释着什么是爱。
“七十年的相濡以沫,我无法放下那个爱哭的你,你也早已习惯了脾气不好的我。你不爱运动,身体没有我好,很可能你比我先走,不过这样也好。要是我先走了,你一定害怕的不行。你先走了,就在下边等等我。如果觉得这辈子受够我了,就在下边找个比我更好的,一定要比我对你更好。”
“有你的地方就是家,即使你不在了,那个家依然在,它在我们的心里。”
在这对爷爷奶奶这里,没有海誓山盟,却在一边数落着你的臭脾气,一边给你织着毛衣的光阴中度过了一辈子。我喜欢诗词书画,你却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没有关系,你懂我对你的好,你把我像宝贝一样珍惜。这是最令人动容的爱情。
单身妈妈带着学霸儿子来美国买学区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转到美国的中学。可是儿子转学后成绩一落千丈,没有朋友,不爱说话,老师还要他去看心理医生,种种挫败搞得妈妈几近崩溃,母子关系越闹越僵。儿子认为妈妈总把自己当小孩,听不进自己的意见,妈妈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为孩子好。这多么像现实中的为人父母的你我,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却不去听听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一个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朋友的陪伴和家的温暖,而不是一人孤身在外的称霸四方。好在,最终妈妈和儿子达成了理解,重获了亲情。有的时候,我们总是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对自己的亲人好,却不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爱,应该是一种理解之后的关怀,而不应是一厢情愿的付出。
女主人公是澳门赌场的“荷官”,胆量有加赌运不佳,情场更是屡战屡败。从学霸同学到有钱老板再到诗人,三段恋情全都破灭。学霸同学输掉了她借来的100万,并把欠债全部压在她头上。有钱老板懂她小女孩的心思,却一直用钱试探人性。诗人让她觉得很像互相通信的男主教授,却最终是理想败给了现实,还差一点让她成了小三。女主承受了所有生活和爱情给她的不幸,却一直勇敢的努力向前。
“我们遇上某些人,爱上某些人,在试过与错过之间,行走着,经历着,受伤着,痊愈着……可是就算这样,如果不再试,我们又怎么知道,那个人是不是最对的呢?”
电影角色的丰满之处在于,没有把男主女主诠释为完美的人。男主是一个14岁就出国求学,受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的影响,在所有人面前都带着假面具生活的人。谁能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绅士,背后却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甚至为了获利不惜欺骗将他视为亲人的老夫妇。他如同一株仙人掌随时防备着所有靠近他的人,他将自己的内心筑造成铜墙铁壁任何人都不得进入。
“拒绝靠近,拒绝亲密,也许这样才会让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可当他被女主的信开解的时候,他去尝试着理解老夫妇的深情,他去帮助互生隔阂的母子,他开始慢慢的融入他人的事情,在对他人的关怀中完成了自我成长和救赎。而当他发现自己喜欢上女主时,“身上的刺,因为某个人而变得柔软”。
女主从小在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长大,15岁拿着砍刀一个人去救嗜赌成性的父亲,长大后的她性格执拗叛逆却心底善良,她像一株不起眼却生命力旺盛的小草,猛烈的生长着,哀伤过,痛哭过,绝望过,最后却仍然笑对人生,活得光芒万丈。她也在男主的书信中,寻找到了勇气和力量,完成了蜕变和成长。
在没遇见你之前,我要活出自己的样子,拼尽全力去生活。在遇见你之后,我会变得更勇敢,而且我会带着你的爱,去打败那些充满不安的时光。我想,这是《不二情书》给我们作出的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爱情的最好诠释吧。��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