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哈金的小说《等待》,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陈丹青在《荒废集》里谈到。
故事戛然而止,再翻过一页居然是译后记了,不甘心。
曼娜还没有死,还没有托付淑玉照顾她的两个儿子。淑玉和孔华还在等待,等待孔林回归。孔林也在等待,等待他期待的安宁生活。但小说最后的那句话让我心一凛,曼娜充满了生气的声音,是不是让孔林很失望呢?孔林接下去的日子,会不会进入下一个等待?等待曼娜油尽灯枯……我不惮以最恶的角度去揣测人性,因为孔林和淑玉的等待能够实现,就需要这样的前提。这样的故事,无法有圆满的大结局,只有一个女人离开,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
等待,这个题目很好。曼娜等了18年,等到了一个怯懦的男人,等到了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叉腰摔东西的泼妇。孔林,则终于解除了束缚他自由的婚姻,摆脱了父母的影响,与曼娜如愿以偿。可是,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你以为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你想挣脱。但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束缚着你,你挣扎着想摆脱,但最终屈从于来自社会的父母的甚至不认识的人的压力,你退了一步,唉,等等吧——很多人就是这样一咬牙,就这样过了一辈子,被捆绑着,遗憾着。
个人认为如果真的这样过了一辈子,也算上天恩赏,至少给你留了一个向往,没实现的那个愿望是美好的,下辈子一定要实现。
最惨痛的就是孔林这样的了吧?用半辈子的时间在犹豫摇摆中等待:想摆脱的这个也没有十分痛恨,想奔赴的那个也没有足够吸引,向前向后都是无奈,像一个被牵了线的木偶,哪一边的力量大一些,就朝哪个方向走。曼娜是积极追求的,各种方式催逼,而淑玉是消极的(至少表面上如此),所以曼娜终于把孔林拉到了自己的怀里。但孔林的惨痛在于,他将用此生剩下的时间来后悔他所做的一切。他挣扎着从一个泥坑拔出腿来,准备奔赴光明幸福,却突然发现这个一心要奔赴的却是一个更大更深的泥坑,简直要把他全部吞没。此时才发现,原来他那么想逃离的泥坑竟然那么温暖美好,可惜,他已经没有了退路。还有什么指望?你怎么选都是错的,你就是个错误。
轰轰烈烈爱过的人,无论结局如何,都是幸福的,因为至少体会到了爱的刻骨铭心。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却像孔林一样,没有刻骨铭心爱过谁,没有执着追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各种各样的规则里委曲求全,“我能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啊——”
淑玉,虽然是一个背景人物,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完整,是传统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任劳任怨,细心体贴,嫁鸡随鸡一辈子,没有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她认同这样的安排,她内心平静,甚至在故事的最后她认为她这样很幸福。那么,谁有权力打着什么旗号去解救她于水火吗?让她明白男人不能如何,女人应该如何 ,这是封建压迫,你是应该痛苦的应该反抗的……这可能回到了那个老问题:当一群人不知道苦为苦的时候,要不要打着解放的旗号去唤醒他们让他们痛苦?
没有谁总是称心如意的,更多的情况下就是将就——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喜欢这本书,它只平静地告诉你生活的样子,不渲染,不说教,不引导。
练字83天:写字时候的心情真好,与写成什么样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