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却好像自己什么也没看一样。
有一种,好像很懂他,又好像一点儿也不懂他的感觉。
毕竟,我不敢说自己已经看透了这个作家,纪德,我还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这个资质去说自己看透了他,在仅仅读了他一本书以后。但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感同身受。
麦克,一个十足的矛盾体,一个渴望突破世俗与道德的束缚释放自己、却最终徘徊于边界的男人。新婚旅途患上肺结核,也许谁读到这里都会感到遗憾,但麦克却在这一份遗憾中,发现了生活、生命、发现了自我――和曾经过分笃诚的那个麦克大相径庭的自我。
跟史铁生不一样,他并不是简单在病痛中寻找慰藉,而是在病痛中获得重生。也有读者说那不是重生,而是对自己爱恋男童的癖好的发现。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看来,那是他在垂死前感受到了鲜活的生命气息,只是恰好这气息来自那些非洲男童,来自他们金黄色的皮肤、跳动的健康身体、真实的没有掩饰的眼神……于是他开始渴望痊愈、渴望走出病痛、渴望去看到更多的生命。那并不是什么需要谴责的,麦克没有对男童们做过任何道德败坏的事,只是喜欢和男童们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牧羊、引水……我想,麦克只是用这种行动来寄托自己对健康、对真正的生活的渴望罢了。那不是道德问题。
他们生活,徒有生活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
真正所谓的问题在于他对非人性的病态一般的喜爱。
正如玛丝琳(麦克的妻子)所看出的,麦克也承认的:
他觉得人最恶劣的本能才是最坦率的。
比如他看到小男孩莫克蒂尔偷自家的小剪刀却装作不知道,甚至帮忙瞒过妻子,然后他开始十分宠爱这个男孩。
梅纳尔克可能是世界上最能看透麦克的人了。我还是很惊异一个从未谋面的人能这么懂麦克,可能世界上真的存在伯牙子期那种知音。只是最终两人还是不一样,走向了不一样的未来。梅纳尔克离开的前一晚约出麦克,两人相对半响没说话,这时梅纳尔克应该就懂了,麦克终于还是被什么套住了。所以梅纳尔克第二天便独自踏上追求本我、追求坦率的征途。
那是什么呢?那套住麦克的东西。我想,是爱情。
不是跟东野圭吾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的奋不顾身的爱情。只是,简单的,还爱。麦克真的爱玛丝琳,况且她还怀孕了。两人曾经有过的安乐、幸福,牵绊着麦克。
如梅纳尔克所言,麦克没能像他一样,每次重新出发,都建立在完全忘记过去,完全抛弃回忆的基础上。
小说里有一句话阐明了这一点不同:
梅纳尔克一无所有,该是多么幸福啊!而我呢,我正是苦于要珍惜收藏。
爱情和回忆,便是所有毁灭麦克幸福的东西。这很难理解吧?很不可思议吧?但就是这样。我懂。因为麦克向往的最终幸福,是释放自我。
麦克害怕回归。
尤其是当他用妻子曾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来反驳梅纳尔克时。他原本和梅纳尔克是相同的看法,他在反驳自己。
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回归,回归到那个被世俗、被道德束缚的自己。快要变得安于现状,安于静静守在玛丝琳身边,不再改变,不再有进展。
麦克挣扎着,矛盾带给他无限痛苦。他夜晚还是会出门去感受那些恶劣的非人性。去和一帮身上满是虱子的阿拉伯人挤在汗迹斑斑的大席子上睡觉,又跪在病倒的妻子床边,紧握着她的手放在自己胸前,为妻子的隐忍和虚弱痛苦。
最后妻子死了,重病的玛丝琳知道麦克那些渴望、无奈,她那种期待他陪伴却又深知这会让他困扰难受的复杂感觉,给她落下了心病,身体和精神的折磨之后,她葬在异乡。
麦克好像又开始了继续追求自我、释放本心的生活。
善于争得自由不算什么,难在善于运用自由。
经营幸福,毁灭幸福,继续追求幸福。麦克的生活。幸福,最真的幸福,这也是纪德的毕生所愿。
我想起了汪国真的诗――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这一句是我的最爱。
我的感同身受,不是说麦克的幸福和我的追求一样,而是那种矛盾的内心,那种挣扎,那种知道会顾此失彼却仍放不下的感觉。
人身上共存着多少敌对的激情和思想,谁又说得清呢?
这本短篇小说我会再读,纪德这个人我也会再读。不够了解,我能明显的感受到自己对了解纪德的渴望。这部小说给我的,太多。我还需要去读懂的,太多。
不知道,纪德会不会是我的“梅纳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