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扩散》被一位豆瓣网友成为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书”。的确,在我阅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作业,其中创新创业就涉及到制作调查问卷并且收集数据,这就涉及到了这个书中的一些概念,让我对扩散这个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创新的扩散》从1962年发行第一版到如今的第五版,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反思之中。在总结了前四版的经验教训,以及立足于相关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采取了更加批判的立场,在第五版中对理论框架进行了修正,对相关内容和数据进行了完善,同时探索出了新的概念和理论,如:“不确定性”和“信息”;同时,根据当今世界正面对的种种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的急速扩张,阐述了这些变化对扩散领域的影响。
本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影响扩散的几大要素,如创新、沟通渠道、时间、社会体系等。在这一章节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沟通渠道中的异质化和同质化,简单来讲就是,拥有相同属性的人之间的交互为同质化交互,这一交互的沟通效率高,容易进行扩散。反之,异质化交互的双方或者多人不具有相同属性,比较难进行沟通,达成共识,不利于扩散。这人我想到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病毒的传播范围扩大,导致许多欧美国家的感染人数激增,但是以美国为主的国家的人民却不愿意戴口罩来减低感染的几率。即便是政府官员呼吁人们戴口罩,他们却认为这是对自由的干涉。追根究底还是因为美国人和中国人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国人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他们是健康的并不需要。第二、三章阐述了扩散的研究史以及研究的贡献和批判,扩散起源于塔尔德的“模仿律”,所应用的学科包括人类学、地理学、农业社会学、一般社会学等学科,分析总结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主要发现、研究方法、利弊等以及扩散学研究的八大类型,总结了过去学科关于扩散的研究集中于自身学科且由于标准化和概念偏见会造成错误偏差,急需要寻找更高的目标,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更长远的研究。总结了扩散研究的四大缺陷,分别为:过度重视创新、个体指责、回忆问题和公平性问题,并解释了缘由,提出了解决方法。第四到第六章是对创新的产生、创新-决策阶段和采用率的介绍,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创新的六大主要步骤:需求/问题、研究、发展、商业化、扩散和采用和结果;以及五大阶段:认证——个人、说服——个人、决策——个人、执行——个人、确认——个人;并提出了实现创新的扩散所要具备五个属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第七章依据采用者的创新性将所考察系统内的成员进行分类,将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多数、后期大多数和落后者五大类别,并且针对这五大类别,分析了这五类人的特点,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对于创新会报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及他们在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各个领域关于采用者时间分布的“S”曲线。第八章是对扩散网络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人际交往制造临界采用者使得推广向前发展。第九章的讨论主体是创新推广人员,分析他们在推广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人们接受所采取的方向以及一个成功的推广人员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并详细说明了“中心化”和“非中心化”的扩散概念。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别是组织内创新和创新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本书中引用了46个案例,作者会将具体案例放在具体的概念下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去体会,也会在之后的内容中反复提起,让我们加深对他的印象,使得阅读不会枯燥乏味,语言也不会晦涩难懂,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让我们理解了核心概念,也让我们感受到扩散研究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当然,以我现在的能力,尽管作者陈述的十分全面详细客观,在某一些问题上我还是会陷入认知障碍,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举例关于决策模式的三种分类,里面讲到美国联邦法律要求所以新车都要安装安全带这一决策属于集体意见决策模式,因为法律是由议会讨论决定的;但是在后面提到的美国的禁烟条例,则是一旦议会审议通过,所以成员都要遵守而这属于权威决策模式,同样是由议会决定的,但是两者为什么是不同的模式呢,这让我感到困扰。
本书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个理论是“弱链接”,我们选择的朋友大多数是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有时也会有共同的朋友圈,所以当你想要获得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或者是随机的收集信息时,会发现因为朋友圈的重叠所形成的封闭的小圈子不能为你提供你所预期的东西,就比如说找人填写调查问卷,因为认识的人都差不多所以收集到的数据不会因为他而增加很多。但是“弱链接”于此不同,正因为是只是相识的熟人,所以能够得到更多外部信息,并且可以搭建起一座通向外部更多圈子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多在熟悉的圈子里无法获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弱连接大多时候是异质化的,而异质化更有利于扩散的传播。
总的来讲,《出现的扩散》不愧为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新闻专业的必读书,也是许多领域想要探求如何进行扩散的无价之宝。或许我对于其中的某些内容还不够清晰、对其中的内核并不够明确,但是它实实在在的使我明白了扩散的意义。作者在讲述扩散时,不同于以往的相关领域的笔者的作品往往只注重于理论而缺乏实践,作者原本所学专业为农业,对扩散的研究也是因农业研究而起,所以实践性更强,并且体现在各个学科的例子之中。特别是文中反复强调的“S”形曲线,对于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进行扩散也有极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1.传播流研究的经典著作——谈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董方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04)
2.《创新的扩散》(第五版)[美]E.M.罗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