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实践: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1.有买东西的念头时,考虑“我是否真的需要它”。
2.有看到喜欢的东西,反复问“它真的何时我吗?”
3.相同功用的东西只选一个或是一种,其他请拒绝之门外。
舍:不需要的就放弃
1.判断物品去留的思考核心要放到“现在”,摒弃“以后会用到”想法
2.充满回忆性的东西,如果是负能量丢掉。
3.用不着、不适合淘汰或送人。
断+舍=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反复进行“现在”和“自我”为轴心的思考训练,最终脱离物品和心里在内在的所有与当下无关的执念。
断舍离收纳发:
七五一法则:看不见的空间——七成满,看的见的空间——五成满,装饰性空间——只放一成。
分类法则——三分法(越来越细致)
断舍离心灵篇:
1.每个人所拥有的空间是不变的,对物品的保管数量是有限的,打理物品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物品越多,自我生活的空间被占用,精力被占用,最终导致很多无畏的烦恼。就如同我们会每星期擦拭我们从来都不用的花瓶。我们对维持和管理的麻烦毫无意识。
2.首先要清楚自己是喜欢物品本身,还是喜欢“收集”这个行为。如果前者,物品多少都是良好关系。至于后者,则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明。
3,收拾是一种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工作,要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话,就无法下准确的判断。收拾不是一向简单的家务,是锻炼生活的能力。收拾是一连串选择和决定,是一种生活能力的工作难度并不低于其他的社会工作。
4.所谓“扔不掉”就是脑袋和心在吵架一样。当我们俯览有可能未来发生利弊,会下意识选择哪一边。如果是人的话,别人会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主动选择离开,但物品却不能。你用不了也许对其他人有用,或者它到处理厂再利用或重生也是另一种它与主人的缘分。物品的生命也很有限,他们也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的利用,而如果它和你的缘分仅仅是因为你不舍得执念而放置。它也会有种“虚度光阴”的想法。所谓物尽其用。
5.舍不等于弃,断不等于绝。舍的真理是面对自我,我们应重视自己内里对此物品的价值,而不是别人眼里的价值。要断掉对物品的执念,而不是绝。如同佛家的“放下!”
6.物品常常投射出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自我。
①有些物品是父母灌输给我们的,如同放了十几年都不会弹的钢琴,那是儿时父母强加给你的执念。如果它是你儿时阴影回忆,十几年都没有碰过它,为何不丢弃,断掉父母对你观念的输入。
②真是的想法藏在物品里。有位离了婚的女性带着孩子住在单独生活的妈妈那里,屋里基本上没有成对出现的物品。说明她内心还放不下对婚姻的执念。
③纠结是认清自己的方式。我们常常会买各样的书籍,当你逼着自己选择有限的书籍时,你慢慢会发现什么才是最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事业,最想追求的东西。
7.培养自己的俯览力,在不断的抉择中,满满找到真实的自己。作者所说的俯览力,就如同我们常常说的大局观。我们把眼界看大一些,有些问题就不是问题,有些欲望就不是欲望。在俯览中,我们能找到主从的关系,在练习中找到真正现在当下快乐的自己。
8.人分为: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肉体的养分是食物,社会的养分是别人的肯定,精神的养分是对美的追求。肉体的断舍离:舍弃对物欲的追求,其实简单的生活食物就可以完美的生活。社会的断舍离:我们不能一再顾忌他人的眼光来生活,如同我们的衣服追求是自我的喜爱,人际关系一样,要选择适量的度,不能过于顾忌他人,也不能个性的谁都不在乎。精神的断舍离,最高境界是接受死亡,人这一生总有一死,活在当下。实践断舍离的过程就是磨炼场力的过程,如果三种生命中的任何一种欠缺,就可以可以去磨炼场力补全它。
ps:最开始的时候在喜马拉雅上听过这本书的简要版,其实也没有怎么当一回儿事,而且国内有位女士学习她在喜马拉雅上收拾课堂,花钱买了课觉得很垃圾,尤其是对一次性抹布和衣服选择的看法,关键这位女士的价值观很……很不合我胃口,所以开始对这类书有看法(看来是国内女士跑偏了)。看了这位多年前的“鼻祖”发现国内那位真是东施效颦。其实她所表达的所谓人生的哲学心灵篇都是大师们常挂在嘴边的,只是她用我们最熟悉的方式来解释了哲学,这种方式被我们接受而感知。其实这一点我很佩服日本人,他们的总是能在生活中找到精神上的至高点,从茶道到花艺,从建筑学到现代科技,他们总是能简化并升华事物。一个简单的收纳也是一门人生的哲学,所以人生处处是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