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参加一个工作坊后,听到一位朋友说,她从小就感觉自己不应该“笑”,因为父母都是愁苦的,自己怎么可以笑呢,直到长大后,她潜意识里仍然会觉着“笑”是对父母的背叛。
当时我也感慨了一番,但只是以局外人的角度,感觉这样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而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其实类似的事情存在于无数家庭中。
前几天去婆婆家,回来后很感慨,在这样丰衣足食的年代,儿女双全的老两口依然过着一分钱想掰成八瓣的极简模式,节俭到自虐的同时,给大外甥和孙子的上大学的红包却出手阔绰,但他们肯定想不到的是,那上万的红包还抵不过孩子一个手机的费用。
本来我只是有感而发,把这件事情跟儿子聊了几句,没想到儿子这样说:一辈儿人有一辈儿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不觉着爷爷奶奶的生活有什么问题,而且他们省钱并不代表我就不能花钱,你如果拿这个说事儿的话就有点道德绑架了。
儿子的话让我愣了一下,我突然看到了自己潜意识里的黑洞,其实在多年以前,我又何曾不是像那个朋友一样,背负着祖祖辈辈的“苦难”。我还记得自己日常购物时的心理阴影,那时总会不经意间就苛责自己:父母都没用这么贵的东西,我怎么可以用……到结婚以后,公婆的自虐式节俭更让我目瞪口呆,以至于自己消费时又多了一层自我责难。
如今听到儿子这番话,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同时也很欣慰,那个祖祖辈辈的苦难并没有继续延续,就像儿子说的,一辈儿人有一辈儿人的活法,我们,终究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