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到整理收纳,大家都喜欢说“断舍离”,好像它就是“扔东西”的代名,但是断舍离远远不是扔东西那么简单。这个词来自日本整理大师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多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相似的还有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并不是因为她们教了什么了不起的收纳方法,而在于书中传达的理念: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断舍离》)
“借由整理屋子,从而整理自己的人生”。(《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断舍离也好,整理魔法也好,精髓不在于整理术,而在于“心”。
杨过跟洪七公学了打狗棒法的招式,只能克制霍都一时,后来跟黄蓉学了打狗棒的内功心法,一下子威力大增。整理屋子的技巧就像武功中的招式,而如何整理内心,如何处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才是断舍离的内功“心”法。
到底什么是我和物品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思考和某个人的关系,却很少会去想和某件物品的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是物品的拥有者,可以很容易购买、使用、消耗物品。有的时候,却会对某些物品有特殊的情结,放不下,丢不掉,甚至被束缚住。
爸妈每次来我家,看见冰箱里空空的没什么食物,就非常担忧,仿佛冰箱里没有存粮,就代表我吃不饱似的。而他们自己,也总喜欢把冰箱填得满满的,有时食物过期了都不舍得扔。
他们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体会过饥饿的痛苦和食物紧缺的焦虑,尽管现在早已衣食无忧,但在他们记忆深处,对于食物是否足够始终藏着一份担忧。
在疫情期间,长辈们纷纷去超市抢购,生怕疫情爆发买不到食物。平日里也喜欢多存一些食物,这样才觉得安心。他们对于粮食的忧虑和敏感,是年轻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这就是他们和食物的关系。
有时我们不舍得买一些自己喜欢却比较贵的东西,即使经济允许,也不舍得买,或者买回来不舍得用。表面看来是勤俭节约,但如果总是这样,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和这件物品以及和金钱的关系了。
很有可能是潜意识里我们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贬低,是低自尊的表现,这种低自尊,可能来自于过往的经历、成长环境、他人的影响等等,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却反映在了我们和物品的关系上。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肯定的暗示:我值得拥有它、值得使用它。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变成加分(《断舍离》)。
所以断舍离的第一个维度是关系维度,探索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也是探索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
为什么对物品会有执念?
以前,如果我丢了心爱的东西,会觉得非常懊恼、自责,难过很长时间。现在,我会尽可能地去了解我的不能释怀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执念,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写日记,把日记仔细分类存在电脑里,就像自己的收藏品。有一天因为操作失误,竟然删除了其中一个文件夹,当时我就陷入了深深的懊恼和失落中。
后来,当我静下心来,试着用断舍离的心态去思考这件事,我意识到,我不愿意失去的,并不是日记本身,而是那些文字中记载的自己的过去。
那些回忆里面,有朋友,有故事,有情感,记录着年少青春,美好纯真,也代表了回不去的曾经。所以不知不觉中将丢失的日记和曾经的青春联系在了一起,它就变成了一种象征。我难过,只不过是因为害怕那些文字的消失,会带走记忆,带走它们所象征的那些意义。我真正想留下的,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那些记忆和青春。
有了这样的觉察之后,我惊喜地发现,丢东西这件事并不那么让人难过了。我的记忆本就在我脑海中,并不会真的因为日记的丢失而消失。
所谓的执念,其实是化了妆的各种消极情绪,害怕,恐惧,焦虑……和它们背后的情感需要,借着物品,来表达和传递。
主动丢东西和不小心弄丢了东西一样,不舍得丢、不愿意丢的背后,也是因为和这件物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结。
物有情,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情感,因此才会有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丢不掉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寄托在物品上的感情。只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觉得扔了可惜。“扔了可惜”,被我们无数次地当成了借口。
借由整理和丢弃物品,或是丢失了物品,正好可以让我们将寄托在物品上的情感分离出来,摘下情绪的面具,看清楚内心的真实需求。
无法丢东西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那就是“对过去的执着”和“对未来的不安”。当我们被这两个状态困住时,就会看不清楚现在什么是必要的,自己在追求什么。这时的执念,变成逃避负面情绪,逃避现实的挡箭牌。
所以断舍离的另一个维度,是时间维度,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断舍离》)
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任务
我很喜欢《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里的一句话:我们拥有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任务。
如果能找到每一件物品的任务,就不容易被执念所束缚。
假如有一件衣服,买的时候很喜欢,买下来觉得很开心,但回家后发现并不那么合适,然后就几乎没有穿过。扔掉吧,觉得太可惜,留着吧,又不想去穿。通常你会怎么做呢?放进衣柜的最深处,再也不去碰它?
其实,这件衣服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就是在买下的那一刻,带给你快乐,让你心动,也在之后又让你知道自己不合适什么衣服。所以,只需要对它说一句“谢谢”,然后就可以丢掉了。
过期的食物,已经完成了带给长辈安全感的任务;丢失的日记,已经完成了帮我记录青春的任务。这样的一个转念,明确了那些物品的任务,也是将自己的情绪从中分离出来,然后你会发现,万物皆有用处,也皆有归处,于是便可以轻松地放手了。
“对于虽不心动,但就是没办法丢掉的东西,请一一思考他们的任务。然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任务。唯有好好地面对物品为我们完成的任务,表示感谢然后放手,在物品与我们的关系中,才算是完成了‘整理’的动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为什么每次把屋子收拾干净,心情就会变得很舒畅?
心理学中有个叫做“房树人”的投射测验,画出房子的样子,能反映画画者的内心。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中,也充满了我们自己的投射。整理屋子的同时,内心也得到了清理。
断舍离也好,人生整理术也好,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从执念和情结中跳脱出来,直面自己的内心,去审视物品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然后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是可以放下的。
其实万物都需要断舍离,因为没有什么是能够永远拥有的,时间、物品、人、事,能拥有的都只是一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更容易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