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接受了CNN专访,当被CNN记者问到万达接下来准备收购什么大品牌时,王健林笑着回答:“目前还没有定下来,不过你可以回去问问你老板,CNN想不想被收购?我也可以把它买下来。”果然不负首富之盛名。
昨天,与一位同行聊天,她们公司有涉及到企业兼并、收购业务,据她透露:近一两年,收购、兼并的项目越来越多,不乏跨领域兼并案例。在我看来,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边缘企业会被收购、兼并;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迫于自身发展的压力,会走向收购、兼并其他企业的多元、跨领域经营道路。今年早些时候,很多专业人士分析说中国将面临行业大洗牌,有一批企业会死掉,在长三角、珠三角,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突然就消失了,昨天还好好的,明天已经改头易主了。关于收购、兼并,很多企业经营者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实力(资金)、以及对被收购、兼并业务有兴趣,就可以为之。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兼并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兼并方应仔细考虑自身能对被收购企业做出何种贡献,而不是考虑被兼并的企业能对自己做出什么贡献,唯有这样,企业兼并才具备成功的基础。不管双方预期的“协同合作”看起来有多么吸引人,都是一样。事实上,我们的很多企业兼并一个业务时,第一想法是这个业务能给我带来多少收益,我能从它身上获得多少好处。这个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它却容易将我们带入泥淖。
兼并方公司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管理、技术或销售能力。只有钱是绝对不够的。比如说我们曾经服务的某零售商,他们购买了一些小型的社区便利店,这样的合作非常成功:因为它在管理、采购、服务上都能做出贡献。但它收购的一些大型商场、百货店,该零售公司主要是提供资金贡献,就未能取得成功,甚至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二、通过兼并形成的成功多元化经营企业,和所有成功的多元化经营企业一样,需要一个共同的团结核心。两家企业必须在市场或技术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有时生产过程也能提供足够的一致经验和专门技术,以及共同的语言,让两家公司合而为一。没有这样的团结核心,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通过兼并所实现的多元化经营,绝对无法成功。
三、兼并方企业必须尊重被兼并企业的产品、市场和客户,兼并才能成功。换言之,兼并必须“意气相投”。在过去的案例里,虽然很多大型制药企业兼并了化妆品公司,但都未能获得很大的成功。药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是关心人们健康和疾病的“严肃”人物,他们觉得口红和抹口红的人都太过轻佻了。基于同样的原因,大型电视广播网在收购图书出版公司上也少有成功。图书不是“媒体”,图书购买者及图书作者——图书出版公司的两种顾客——和电视广播网所谓的“观众”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不停的做出不同的决策,而且常常是很快就要做出决策。如果对企业、企业的产品及其用户不尊重或感到不愉快,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四、兼并方必须能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为被兼并公司提供高层管理人员。兼并方千万不要有能够“买下”管理层的想法,这基本上是自欺欺人。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随时可能甩手而去,收购方必须对此做好准备。因为这些人习惯了当老板,习惯向所有人发号施令,不希望或者极不适应变成“部门经理”。如果他原来是公司的所有者或部分所有者,那么收购、兼并已经让他变得十分富有,如果他们不满意合并后的情况,就会选择离开。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他们在原先的公司并无股份而是专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很容易找到另外的工作。
五、在合并的第一年内,要把原先两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交叉提升到对方公司更高的职位上。这么做是很重要的,其目的在于让两家公司的管理人员都相信,兼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高层管理人员,还适用于较年轻的主管和专业人士,企业必须依赖于他们的努力和献身精神。如果他们认为兼并的结果阻碍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会甩手而去。
事实上,无论我们是收购、兼并还是新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自身的能力,能不能看到这个业务赚钱就眼红。因自身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盲目收购、兼并、扩张及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