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整天感觉都在忙,但静下来梳理一下,好像忙的都是一些生活琐碎,真正的阅读好像并没有发生。早上6:00起床,洗涮完毕,出去晨运到7:00回来。吃完早餐,坐下来看书,但感觉整个人都不在状态,根本看不进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文中的“自由和训练的节奏”,里面提出了“自由—纪律—自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往智慧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上午阅读时为什么看不进去?因为思维在放飞,处于自由状态,虽然眼睛盯着书本,但思绪早已飞出室外,在随心所欲地飘浮。这种自由状态来阅读是要命的,事倍功半。要把这种纷乱的思绪秩序化,就要靠纪律来把关了。纪律强调的是专注和紧张,当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兴奋,缺乏这种情感,就无法形成智慧。
“自由—纪律—自由”又可以用“浪漫—精确—综合”来代替。刚坐下来看书时,由于思绪还没有调整过来,思维是散乱的,随意性很强,思维充满着兴奋在大脑飘浮着,阅读的内容记不住,不能把知识装进脑子里,这是浪漫阶段。静下来专注阅读时,用时间限制思维,在阅读时把重点的词句及段落圈画出来,进行批注,这就要求思维要紧跟书中内容,紧跟作者的思路,在批注时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使阅读向深度发展,这就是精确阶段了。阅读完一章节后,要把它梳理出来,这就是输出。写作实践的过程就是综合阶段,是总结升华。
按教育节奏论来划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用这三阶段来总结。就如暑假这段时间,网师的课程结束了,这段时间正是选课时间,课程群里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完全靠自己的自觉性去做。我内心的潜意识里就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感觉没任务、没压力,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地游走,做事也懈怠了。想看书的时候就看一下,不想看的时候就翻手机,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到头来,两手空空,什么收获也没有。
昨天看到米永丰老师写的《闭关读书的9天》,深感震憾。米老师闭关9天,每天三点一线:沙发、餐桌、卧室。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啊!但米老师有一颗坚韧不拔的阅读心,在9天时间里啃读了《后现代课程观》、《古老的回声》、《存在与时间读本》,这三本书都是有一定难度的,米老师读完马上进行梳理,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出来,遇到困惑的时候还不时向高人求教。这是一种自我纪律的约束,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能坐下来安静地看一点书?更别说9天的时间,没有对自己成长提升的规划,没有一颗炽热向上的心,没有那种知性阅读的能力,怎能收获自我的庆典?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提出了人有两种思维:成长型思维和 固定型思维,以描述人们对学习和智力的基本信念。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
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静态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挫折或失败是缺乏智力的证据,相信他们的成功潜力是源于他们目前是否具备所需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倾向于放弃,回避挑战,将错误视为失败。我就有这方面的倾向,一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总是感觉自己不行,别人比自己高出太多,心理上的差距很大,导致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而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成功来自努力和奋斗,会在挑战中茁壮成长,并将困难和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他们坚信通过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寻找获得新知识和拓宽新技能的机会和途径,通常不会回避挑战。我现在要转变观念,摒弃自己以前的固定型思维,提高自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持续不懈地学习,向成长型思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