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遇到事情,子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
【感悟】
孝敬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落实到日常琐事中,比较难做到的事是经常对父母保持和悦的脸色。所谓“怡吾色,柔吾声”。人到成家立业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致使我们脸上难有和悦的颜色,说起话来也难以柔和。面对父母,我们应该想一想,父母小时候对我们百般呵护时,那般和颜悦色,那般轻声细语,我们每一句初说会的话,都是父母很多遍耐心教授下的结果,而现在,面对耳背眼花的父母,我们只要把一句话重复两遍,也许就心里有气,如果父母要求我们多重复几遍,我们就会火冒三丈,所以想一想,对父母一辈子“怡吾色,柔吾声”是一种修养,也是从心底里感悟父母恩情最好的回馈,读了以上章句,我要在面对父母时经常保持和悦的脸色,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孝子,把孝落实到说话的语气语调上,脸上的脸色,修养上,从细节入手,来践行“百善孝为先”,从而和父母和谐相处,同时也把孝敬老人的优良作风传承给我的儿女。孝敬无小事,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色……都要用恭敬的虔诚之心来表达,从而使父母宽慰,我们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生活细节,都是儿女们表达孝敬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努力结合现代社会要求和生活实际,将这些落到实处。
我认识,孝,乃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的心理。婴孩呱呱落地,从此即与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亲者,无过于父母双亲。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种慈爱之情,婴儿即能感知。待其稍长,略具智识,即开始教以孝道,即教导孩子体认父母之辛劳,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父母。这样教,这样说,这样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虽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样的疼我爱我,我学父母的样,也应该如此这般去疼父母爱父母,从而使孩子从小即体悟到爱父母是怎样的一种滋味。这种情感体验,就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从小即知爱父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可见,中国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来,最终使孩子养成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而这一切,都是打小从教孩子孝道开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