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这本书是吴军老师得到上专栏《硅谷来信》的精选集。吴军老师是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给美国大公司写财报分析、接触几百家科技公司、在美国名校里当顾问,这些经历让他有了高于常人的见识。他认为:
很多时候,一个人见识的高低取决于你所在的环境。这个时代,想要快速升级你的见识,就要和站的足够高的人在一起,从他的视野看世界。
本文是吴军老师《见识》的读书笔记(一),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1. 关于人生
1.1 人生是一条河
一条河的水量,由它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因素决定,人生亦是如此。
想要更长,那就培养安全意识,合理均衡饮食、锻炼身体;要做到更宽,则是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自己不断尝试不同的领域;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不断修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河有水位高低的时候,人生亦是起起伏伏,所以要培养长期思维、活在未来。
1.2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均匀,阶层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人都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投胎是个技术活”。
普通人,如何面对这个有点冷酷的社会事实呢?是一味抱怨还是接受然后精进自己?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人,一想便知是后者。
首先,要承认任何社会都是分层次的,呈现金字塔式的分布。好的社会上下层流通的通道多一些,我们就身处这样一个好的社会时期。
其次,如果社会分100层,那大多数人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往上挤几层就已经很好了,能一下实现几十层跃迁的人是小概率事件,那些渴望逆袭的人应该认清这个现实。
再次,大家为了维持自己的阶层,都会付出努力,而且阶层越高的人可能越努力,他们的努力也可能更有效。如果想向上走,就要更加努力,牢记把注意力放到成长而非抱怨上。
最后,阶层向下的通道永远宽阔,所以“逆水行舟”时,能保持不动也是本事。
1.3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
父母成熟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给自己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父母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那些把孩子当作私人财产,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就是农耕文明的思维;而现代商业文明思维讲究的是彼此尊重和理解。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将三次工业革命压缩到一次完成。虽然技术进步可以加速,财富积攒时间可以压缩,但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观念更新很难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
最后,年轻人要帮助父母成熟。主动和父母进行有效沟通,不断将自己接受的新思维方式和理念传递给父母。
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得不为自己拥有一对成熟的父母而骄傲和自豪。我的父亲母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俩坚信读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出路,因此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着,就是为了让几个子女摆脱他们的生活处境。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从来不会横加干涉子女的选择,更不会倚老卖老的“作天作地”。
1.4 向死而生
死亡在中国文化里是最不愿提及的一个词,但却又是每个人都不可能规避的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想,正是因为生命有了基本确定的个长度,才反向倒逼我们赋予其尽可能多的意义,才让我们懂得珍惜。
2. 人生需要做减法
2.1 少做选择的幸福
有时候太多的选择反而会导致我们无从选择,面对过多的选择我们甚至发明了一种病——“选择恐惧症”。
书中吴军老师用数据例证:几乎还处于“讲究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状态的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更加开放自由、有更多选择的美国人;在职业上,做更少选择的人也更可能取得较高的职位,做出更高的成就。
这说明有时候少些选择,会让我们更加聚焦于不断精进,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2.2 做人与作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这样能更好的融入和协作,比如《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就是会做人的典范。
但所有人都只是“会做人”的社会难免无趣。我们的社会有时需要不那么讲究功利、讲究做人,社会的灵性需要作诗的性格,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比如林黛玉。
人类社会中从来不乏会做人的人,但作诗的人寥寥无几。所以让我们也偶尔当一个“作诗人”,一个有趣的人,拥有有趣的灵魂。
2.3 西瓜与芝麻
我们常说“丢了西瓜,捡个芝麻”,形容一个人舍大求小。芝麻捡的再多,也很难抵得上一个西瓜。道理都懂,可真正能做到不被芝麻诱惑的人少之又少。
想想我们身边的"捡芝麻"现象:为了打折促销去排长队、熬夜;为了几块钱红包想尽方法集齐五福;为了省会员费,不断忍受各种广告;为了省钱,不舍得买书、参加培训提升自己……
最可怕的是:芝麻捡多了会形成习惯,导致一个人只会捡芝麻,而失去了捡西瓜的能力。
2.4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事情多到做不完,怎么办?很多高效的人都是做减法: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如果精力有限,那就应该少做事情,把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定要摒弃低效甚至无效的忙碌。
一周践行小结
日更
每天都有。
运动
非常不好意思的说停了,不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