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自卑情节”
自卑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心理状态,表现形式多样。有些人的自卑表现得明显,如言行举止中的不自信;而有些人的自卑则更为隐蔽,如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对象、工作,或与他人保持距离。自卑感源于“比较”,包括与他人的比较和与理想标准的比较。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的感觉可能威胁到个体的自尊和价值感,进而引发一系列补偿行为。
自卑感可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Warta, 2008)。原生自卑源于儿童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而次生自卑则是由于个体在面对原生自卑时产生的消极应对策略。当个体长时间处于自卑状态时,可能发展为自卑情结,这是一种持续、难以摆脱的自卑感,导致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的形成与个体的补偿行为有关。有些人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克服自卑感;而另一些人则选择回避他人,以避免“比较”的场景。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成就,自卑感成为他们内在的动力;后者则可能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人更容易陷入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名词解释:
- 自卑的普遍性与隐蔽性:自卑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部分人的自卑表现明显,而另一些人的自卑则更为隐蔽。
- 自卑的表现与原因:自身优秀的人可能有一些异常表现,如选择不合适的对象或低于自身能力的工作,或与他人保持距离,这些可能是自卑的表现。
-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自卑感是“比不上”的感觉,源于比较;自卑情结则更持续,使人持续自卑。
- 自卑的补偿行为:面对自卑,人们会采取不同的补偿行为,如加倍努力或回避他人。
- 自卑的影响:适度的自卑感正常健康,过度的自卑可能导致孤僻和自我中心,自卑情结则可能使人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总之,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感是正常的、健康的,但自卑情结往往是不健康的。了解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升自尊和自信。
什么是原生自卑?
在Sicher (1991)的研究中,原生自卑观念被揭示为一种源自儿童时期的内在感受,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时体验到的显著不足感。这种感觉的滋生可能源于个体生长发育的滞后、身处贫困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成为原生自卑形成的主要诱因。如父母过度关注并反复强调孩子的弱点和错误,甚至采用恐吓手段,如“别人学习都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书读不好将来能有什么出息?”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坚信自己不如他人,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自卑的种子,持续体验无助与无力感。
进一步探讨,Alfred Adler(Ansbacher & Ansbacher, 1964)提出人的自我保护倾向,这一观点类似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旨在对抗外界环境对个体自尊心的潜在损害,例如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产生的自卑情绪。Adler强调,在面临原生自卑挑战时,儿童会创造一个虚构目标,作为摆脱自卑情感的有效途径。这个虚构目标可以赋予个体明确的努力方向,激发积极向上的力量,以缓解由自卑引发的消极情绪。
举例来说,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由于物质匮乏而产生自卑感,可能会设定拥有丰厚财富的虚构目标,借此平衡现实中的自卑情绪,从而获取生活和奋斗的动力。同样,那些在儿童时期深受家庭及人际关系困扰、遭受过诸多创伤的人,往往会构想自己未来将成为孩子们的救赎者(比如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角色),以此目标抵消内心的痛苦与无助,找到勇敢生活的力量源泉。
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则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引发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比别人弱小,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失败是一时的,他们自身还可以做到更多。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节里,而是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个体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
自卑情结可能有哪些表现?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
- 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与他人的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 、评价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 异常的争强好胜,攻击性强。还有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自卑的感觉,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的努力。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事实上,自负情结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伪装。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系列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获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例如,前文提到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常人有更强的好胜心,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种补偿式的努力。当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 自负情结 ",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 Ta 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去使得别人都感到他们自己很弱小。所以,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现得很自负,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也是他们为了逃离自卑情结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强大,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另外,自卑和自负也都是自恋人格的可能表现。自恋人格的人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可能会认为 " 我就是最优秀的(自负)" 或者" 我才应该是最优秀的,即使现在看上去不是(自卑)")。也就是说,有些自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自负,而另一些自恋人格的人则会表现出自卑,表现出自负的人,又被称为浮夸型自恋者(grandiose narcissists),他们相对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并且当他人对自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 / 崇拜时,他们倾向于报复或对对方产生极度的愤怒。这类自恋者需要他人表达对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优秀的自己应得的。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自恋者(vulnerable narcissists),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焦虑,害怕被拒绝或抛弃,他们的自恋主要是为了安抚内心的低自尊感。他们通常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他人的关注,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的都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然而这两种表现的人,本质中的自恋的部分是相通的。
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又或者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伪装自负的自卑者,应该怎么办呢?
-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 " 非黑即白 " 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一个由自卑转型到自信之后的人,会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 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也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现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为你小时候就体会到的那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处理的现实事件。
需要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机会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但必须从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开始积累。把恶性循环变成正性循环。 - 持久稳定的友谊(或好的更加亲密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对自卑的缓冲器(buffer)。朋友可以给我们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这些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而言,朋友的肯定都是对他们努力改变的一种肯定和正向强化。
今日电影推荐:《阿甘正传》
1994年——电影艺术的神迹
美国
1.阿甘正传
2.肖申克的救赎
3.低俗小说
4.变相怪杰
5.狮子王
6.生死时速
7.天生杀人狂
8.真实的谎言
9.燃情岁月
10.艾德·伍德
欧洲:
1.这个杀手不太冷
2.圣女贞德
3.暴雨将至
4.红
华语:
1.大话西游
2.国产凌凌漆
3.九品芝麻官
4.东邪西毒
5.重庆森林
6.饮食男女
7.活着
8.阳光灿烂的日子
9.精武英雄
10.红玫瑰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