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荣生教授讲习作

      今天下午我学习了王荣生教授的讲座《词语一表达∥写话一写作》,主要是针对二、三年级写作教学的建议。讲座分为四个方面:1.双管齐下,培养写作能力;2.在课文教学中积累词语;3.凭借课文,训练表达技能;4.基于标准,开展写作教学。

      一、双管齐下,培养写作能力

      所谓双管,一方面是凭借课文教学,在课文教学中积累词语,凭借课文训练表达技能;另一方面是凭借真实语境的写作任务,有节制地采用“先说后写”,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习写作。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可急于求成。学生只有有内容可写,愿意去表达,才能写出内心的想法。至于写出的作文水平怎么样,都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提升,学生写不出来东西,谈何修改?

      培养写作能力,它的第一部分,或者说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要从阅读教学入手。就是通过阅读教学积累词汇,以及进行基本的语言表达训练。写作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运用他所学的词汇,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尤其是逐渐积累和运用书面词汇,来表达写作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词汇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个部分,才是通过写作教学。为什么这两个部分要分开呢?我解释一下。如果让学生进入一个写作状态,最后他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词汇,那你这个写作就没法教了;如果我们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让他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他一表达,句式就写不完整,那你这个写作也没法教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积累词语

    没有词汇,阅读能力不行,写作能力也很难提高,因为词汇是语言建筑最基本的材料嘛。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里,有两条是关于词语的,这两条的表述也很清楚,词语的来源,一个当然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因为进入小学开始正规的语文学习,逐渐要用书面语,所以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通过我们的课文教学,这是课标所要求的。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积累了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的一些好办法。最近我们梳理了一些课例,发现了一些课例中共同的特征,可能对我们老师会有所帮助。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陨石》《莫高窟》《火烧云》等几个教学片段,老师们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现在看来,词汇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词汇,词汇贫乏,教什么都白搭。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通过课文让学生学习那些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的书面词汇,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运用,因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不仅仅是记忆,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运用实践,去理解、记忆这些词汇。只有词汇在他脑子里了,所学的词汇才能用到写作中。

    三、凭借课文,训练表达技能          对小学生来说,基本的表达技能主要是两项:一项是规范表达,我们讲语句要完整;一项是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实际上相当于段落或者片段的表达,这是两个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也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落实,包括标点的使用。阅读教学中,一篇篇课文,我们都要关注语句的完整、连贯。

      以王永宽老师《聪明的大公鸡》为例,从这个课例我能看出来首先是要把“读”做好,以读为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讲到课文中某一段、某一句时,会适时提点一下。比如这里,有一句话包含两个动词,后来学生就展开说,像“狼慌慌张张地逃跑了”“狼急急忙忙地逃跑了”“狼灰溜溜地逃跑了”“狼狼狈地逃跑了”等等。学生说完之后,丁老师让大家再读课文里的原句,我来读一下:“狼一听,赶快逃走了。”

      这是一个叙述性的表达,句子里有两个连贯的动作——“听”和“逃走”。在这里,丁老师会让学生做一点相应的练习,目的是让他们熟悉这种含两个连贯动词的表达,这就是他所说的“重读学习、读写结合”。

      四、基于标准,开展写作教学

      根据课标,写作最要紧的是让学生愿意写、喜欢写。凭什么让他们愿意写呢?不是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是要让他们进入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

      这种真实的写作状态,我们称之为“真实语境”。所谓真实语境的写作,必须包含五个要素,核心是前面几个。第一个要素大家都熟悉,就像我们教材里的话题,比如“我的植物朋友”“奇妙的想象”“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这是原来就有的,包括命题作文也有。

      我们写过很多介绍校园的作文,可为什么介绍、向谁介绍,如果不清楚,那怎么介绍就没法讲。向熟悉的人介绍和向不熟悉的人介绍,不一样;为了这个目的介绍和为了那个目的介绍,也不一样,写作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表达都会不同。我有一次举过例子,招生阶段介绍校园,向家长介绍是一种方法,向学生介绍又是另一种方法。要是想让来体验的优秀学生报考我们学校,一上来就说“我们学校要求很严格、教学质量很高、老师要求很高”,可能就把小学生吓跑了。向家长介绍要突出家长关心的点,向小学生介绍就得重点说他们关心的地方,比如食堂有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来选择写作内容、顺序和语言表达。

      在小学低段以及低段到中段的过渡期,老师要多提供发散的、创意的、激励性的引导。就是让他们写什么都可以,怎么写都可以,关键是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去表达他们能表达的东西。我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不要提太多表达方面的要求,就让他们写,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让他们喜欢写。我个人认为,这在小学低段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我的建议是,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把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明确写作目的、写给谁看,甚至考虑作者的身份。就像这个猫和老鼠的故事,学生其实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假如自己是其中一只老鼠可以写,假如自己是屏幕里的猫也可以写,这就是写作者的身份,通过编写故事来写作。

      所以写作分这么几步:第一步是发散,尽情构思、想象要写的内容;第二步是尝试书写,用语句把想法线性、连贯地表达出来,过程中可以边写边改;最后进入专门的修改环节,解决语言表达问题。核心就是别把一堆任务都压在写作当下。词汇积累、语句规范这些,放在阅读教学中解决;语言表达的完善,放在写作后的修改、评讲中解决;而激发写作动机、调动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才是写作教学要重点干的事。

      王荣生教授借助课例,生动具体地讲授了一些低年级写作兴趣的培养,词语积累的训练,表达技巧的推敲,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让我受益匪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