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____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研习
追求效率,是魏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突出特征,甚至可以说是灵魂。追求效率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方法得当。前者关系语文的教学内容,后者关系语文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魏老师对语文教科书的语文进行了梳理,并发明了一系列帮助学生“打败”教科书的方法。1.明确的指出读整册语文书的方式,即一册语文书的“教材分析”的方法____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表。他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的内容,提供的框架,也为如何战胜他指明了方向。
2.将语文知识明确的分成“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并分别找到了对付他们的办法。
3.将语文教科书里的“死的东西”和“似死”的东西条理化,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树”和“读一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这些最终纳入数目化的管理系统
魏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从本节课中我们至少看出3点:
1.对课文的理解是学生的理解,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述文章的内容。2.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是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是有效的组织学生的学习,他的教学语言是简洁的、使动的,指示或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去。3.班级学生积极的进行着目标指引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活动的落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
时下的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说明文、议论文时,沉迷于对课文内容的自我阐释,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正在滑向抒情话乃至煽情,致使学生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听教师讲或看老师的活动,对这些教师来说,实在有必要经常的研习魏老师的《统统方法》一课。
二、“美”、“巧”、“活”、“实”_____欧阳戴娜老师的《岳阳楼记》研习
欧阳老师发现本文美的所在,是“思路与结构的美”。因此,这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定为我们可以用讲清作者思路的办法来寻求作者构思时的思路轨迹,从中体会作者的博大宽厚的襟怀情操与思想境界。
老师要善于抓住体验,以一字带动全篇,欧阳老师细致的描述了自己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是如何抓住“异”这个字的。抓住课文中两个句子:“然则……得无异乎”中的“异”字,表明作者要另辟蹊径,“异”字是全文的题眼;“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个“异”字再次出现,把全文有机地联系起来,高尚的人们是有不同于平常人所有的两种心态的。写迁客骚人的悲喜的心态,是为了反衬中心的题旨,更是抒发自己伟大抱负的前奏。
欧阳老师总结经验:“设疑的切口宜小不宜大,求得以小见大之效果。”“提出的问题以少不宜多,求得以少胜多的效果,”“设疑宜简不宜繁,求得以简驭繁的效果。”“提问时要问文求道,切忌把思想教育架空。”
作者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转移到“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交给学生。”
是的,我深有同感。散文教学主要就是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思路,然后找到课文中有关的语句,结合内容,梳理清楚作者的情感思路。
三、变“讲课文”为“教读法”____潘凤湘老师《梦溪笔谈二则》研习
教读法,就是教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就阅读教学而言,正常的情况应该是课文高于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会有距离,有障碍。 教师的帮助可能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提供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百科知识;二是使教学生掌握合适有效的阅读方法;三是使学生获得较为正确的或较为妥当的理解与感受。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把讲课文转变为教读法,把教读法处理为例文教学,我以为是一条较好而易行的途径。潘老师实施的是“知识短文+课文”的方案。比如概括故事情节,归纳中心思想等。
课文作为读书练习的凭借,短文作为方法指导。这一点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是可以实践的。这样,学生由被动的听课文变为主动的钻研课文,练习越有针对性,阅读就越有效果。读书能力的训练,实质是思维训练,每一种读书练习都能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全部读书练习又符合认识规律。潘老师对“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练习,就能就地取材,读的材料全部取自数、理、化、生等课本,教读法,则放在认真理解各章各节的重点以及定义公式上。
回、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据____黄玉峰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研习
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
黄老师把“字里行间”的情绪,把“某些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把由字面背后意思所牵连出来的人和事,当做本文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据的,这样的教学内容符合这种散文的本性,与我们的阅读经验也相吻合,因而是妥当的。
黄老师对文本深入理解后,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联系自身经历,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他讲后的反思就是,内容应适当删减。这种教法是以内容定教法,因此是合适的。
五、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____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研习
郑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儿,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
1.关于课堂的生态。观课者应该面朝学生,背对着讲课的教师。学生对本文缺乏起码的感觉,处在一种近乎麻木的阅读状态中。郑老师,先让学生看录像,对安塞腰鼓这件事有了感受。有了对事情的感觉,再从课文中找语句来印证自己的感觉。再思考语句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体现这样的感受。
2.课堂教学的流程。郑老师课堂流程向流水一样流淌的关键,是她对文本体性的把握,是对学生学情的估量,是要有流程终点的愿景,是时时把握着课堂如何在流、流向何方。总之,关键是各个环节的流向。
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课堂环节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功夫要花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对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
本文诀窍在课堂教学流程的疏导处,比如,圈“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的一些”句子这一处,比如“发现词语和句式的特征”以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处。本课例中的“对话教学”非常朴素,很成功。
3.对于教学内容的落点。
郑老师让学生先看录像,是考虑到学生与文本初次会面可能的状况,是引导学生摆脱“无感觉”:的状态,以便引导学生从对录像内容的感觉迁移到对文本内容的感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文本语言的关注。
她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使用录像的,落点在文本的阅读和感受。
郑老师朗读的落点是“感觉”:先是“自由朗读课文”已形成“感觉”;再学生们个人读“传递感觉更强烈的一点”的片段;在4人小组讨论中有纷纷读发现了“词语、句式特征”的语段;接着是交流时同学试读、教师范读;最后是同学们轻声读后再“热烈奔放”的大声读,“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的关系”。每一回朗读,有每一回朗读的功用。好课!
感受:我刚开始读这部分内容时,感觉自己看不懂,王老师分析的比较模糊,但当我真正深入读后,感觉到他真实、客观,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去分析课例。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一切立足于语文的内容,颠覆了我对语文公开课的看法。任何带有花架子的公开课,在王老师面前都无处藏身。
对我最有启示的几点:
1.上说明文议论文题材的课不适宜朗读。2.对学生读课文难以理解的课,可以使用串讲法。3.散文教学要从分析作者的情感思路入手。4.对语文教材,可以采用知识短文加课文的方法学习,即讲读法。5.关于教学流程,以2~3个环节为宜;教师要花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要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更要充分展开。6.设疑切口宜小,问题宜少,以简驭繁,提问时要问文求道,切忌把思想教育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