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窑洞的土炕上醒来,窗户纸已经蒙蒙亮了。有布谷鸟的叫声,有沙沙的雨声,房东正在院子里高声说话。真是一夜酣眠不知晓。这里是陕北榆林的赤牛瓜(瓜字应该加上一个土字旁,音:瓜。当地人发音:蛙),一个被誉为最美乡村的地方。
昨天的目的地本是古碛口,这是黄河边的一个古镇。关于“碛”字,百度解释为“沙石上的急湍”。黄河河面在这里一下子由四五百米缩为一百米左右,水流湍急。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使这里形成了明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商业口岸。这里的民居很有古风古韵。我们先到了碛口镇,路旁停着很多车,游览的人也很多,店里总有人出来招揽生意,“住宿吃饭”地喊着,扒着窗玻璃拦车。
这里本就兴起于商贸,看来直至今日人们也很会做生意。见此情形,李队长大为不悦,说:不行,这地方不行,走。秦同学悄悄告诉我:这是李队长梦里都想来的地方。曾经的“寤寐思服”,如今只一眼已生厌,真的是相见不如想念。我们车都没下就掉头而去。
旅行不做攻略的好处就是说走就走想停就停。我们重渡黄河回到陕西,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小村:赤牛瓜。
我们到的时候村里的广场上正在演出,老乡告诉我:你们来的巧,今天来干部了,有演出。这里的演出周六日节假日才有,票价50。今天招待领导,我们沾光不用买票,而且游人很少,演戏的是老乡看戏的也是老乡,貌似领导的几个人在下面端端正正地坐着,我们寥寥几个游客跑来跑去找角度拍照片录视频。演员下场了就坐在我们旁边,上一秒还在我们身边玩耍的小朋友下一秒就被拉上了戏台,戏里戏外界限模糊,恍恍惚惚自己也穿越回到了几十年前。
整部剧分成四篇,表现了黄土高坡农耕、婚嫁、祭祀、收获等方方面面的风俗习惯。后来我们偶遇了剧中扮演新郎的小伙子,他告诉我们整部剧都是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以我这井底之蛙看来,他们这真景真人活道具的演出可以和大制作高票价的千古情系列相媲美。
这是背景舞台。
这是主舞台,照片表现的是女人送男人走西口。
台下配合剧情还有不同的小表演:
推碾子。一会儿功夫就磨好了一堆粮食,直接撮起来到旁边过罗。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对水的渴求尤其强烈。
其他的劳动场景:
洗衣、伐木、推磨、编筐、绩麻各个小场景表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劳作之余,抽袋烟吃碗hela面就是他们的休闲娱乐和幸福吧。
这里的演出只有一套音响设备,太阳就是他们唯一的灯光。他们不需要表演,祖祖辈辈先人的生活已经在他们的血液中世代流传。
李队长兴奋了,跑过来对我说:嫂子,俺就待见这样滴。喜欢就好,这是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汉子,一见倾心才不负我们一路风尘的千里之会。
晚上我们就在戏台附近的一个农家住下了,这家有七八口窑洞,两间做了厨房,自己住了三间,另有两间对外出租,一个窑洞一宿80元,炕宽宽的长长的,横着可以睡六七个人。
房东一家俩儿子都参加了演出(村里有一千多人,参加演出的有一百多人),一场演出20元出场费。刚刚五点,老两口就开始点火拉风箱做饭,他们的晚饭是稀面条,好像没放什么菜。
晚上他们给我们做了四个菜:炒土豆炒豆角炒鸡蛋粉条炒肉。烹饪技术真不敢恭维。不说味道如何,土豆放了双份盐,豆角鸡蛋没放盐,粉条是硬的。但和他们自己的晚饭比起来,我们真的是太奢侈了。准备晚饭的时候李队长问:有没有肉?老太说有羊肉猪肉。李队长指着笼子里的鸡问:鸡有没有?老头老太齐声回答:木有木有。在朴实的老乡心里生蛋的鸡是不能吃的。
晚饭后在院里喝茶聊天,老乡端上来一碗红枣,最初知道陕北的红枣是在革命题材的电影里。新疆的红枣十分的甜,这里的红枣七分甜三分酸,酸酸甜甜别有风味。
晚上打开铺盖,褥单枕巾一看就不干净,不知被多少人睡过的样子,我把它们翻个面。秦同学说:不定被多少人翻过了。有洁癖的人这个样子是要失眠了,我还好,跑了一天累了,钻进自己肥大的睡裙里,很快就进入了梦乡。(自驾游去艰苦的地方,最好带上自己的睡袋。干净不潮)
我们喜欢古朴喜欢原始喜欢简单,很多时候是叶公好龙。我们心里向往着抬头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身体却愿意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与舒适。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这里的博物馆。名字叫的高大上,其实叫展览馆或者陈列室更适合。但是一个小山村能有这样的想法能办成这个规模档次已难能可贵。村里还有野生动物园,窑洞部落等景点,我们没有去。留点遗憾留点念想有缘下次再见吧,相信那时它一定会变得更美更好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