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最为常见的焦虑症。
首先是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是焦虑的一种典型表现,大约10%至30%的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有1/10的人会发展成为疾病。
惊恐发作往往难以预料,找不到明显的诱因,患者突然之间就感觉到强烈的恐惧与不适,并且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达到顶峰。
由于它的迅猛,患者对惊恐发作本身和它的后果充满恐惧,担心下一次发作,于是会出现对焦虑的焦虑,也就是“预期焦虑”。
他们会回避那些可能诱发惊恐发作的场合和活动,也避免任何会导致出汗和心跳加速的体力活动,甚至避免离开家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门购物,他们不得不自己给自己戴上枷锁。
当焦虑和惊恐存在特定的诱因的时候,这类焦虑我们把它称为“恐惧症”。
比如常见的有场所恐惧症,患有场所恐惧症的人会因自己暴露于各种场合而产生明显又强烈的恐惧或焦虑情绪。
这些场合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停车场和市集等空旷区域,以及剧院、电影院等封闭空间,有时候甚至都不用置身其中,只是在脑海中想到它们,便会陷入焦虑。
焦虑症最令人棘手的地方正在于此,患者很难解释自己的恐惧从何而来,又何以到了这种程度。
因而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或无理取闹,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症状,同时也让他们的身边人感到越发的无奈和无助。
除了恐惧场所,还有人会恐惧动物、恐惧雷暴、恐惧血液,眼下年轻人还经常会提到恐惧社交,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会不断地观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过度挑剔,生怕会招致负面评价。
他们的脑海里会不断盘旋着诸如这样的句子:我说话停顿太久,这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很傻;
我又被人打断了,他们是不是都很讨厌我;
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做这个动作,这也太出丑了。
这样的话语不仅在社交过程中出现,在社交结束后,它依然盘旋在患者脑中,他们会不断复盘社交经过;
从中找出自己一个又一个的过错,最终引发强烈的神经紧张,并对下一次社交产生更深的恐惧。
很多人的社交恐惧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为了转移这种恐惧,他们会有一些特定行为,比如一直把手藏在口袋里、用手指抠手心、频繁喝水,以及寻求酒精的帮助等。
症状更为严重的人,甚至会回避一切社交活动,最终让自己陷入全方位的社交孤立。
社交障碍患者应该及早治疗,不然这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系列的连锁伤害。
但我们要注意区分性格内向和社交恐惧症,内向并不是一个问题。
李松蔚老师讲,如果一个社会允许有人内向,就说明这个社会有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文化风气,允许个体用一种相对独立和‘反常’的方式和自己相处。
所以没必要刻意去修正内向,但社交恐惧症不一样,它是一种病症,它会影响到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正常社会功能,因此必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还有一种常见的焦虑症状是分离焦虑。
6个月到1.5岁左右的儿童或多或少会有分离焦虑,当父母或者其他亲近的照顾者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哭闹抗议。
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已经能够从视觉上识别出他们的照顾者;
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不能迅速脱离某些危险处境,所以他们会把照顾者视为自己应对危险的唯一选择。
从这个层面来说,分离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
但如果超过这个年龄还一直存在这种焦虑的话,并且这种焦虑给自身和身边的人不断带来负担或损害的时候,那这种焦虑就不属于“正常”范围,而属于是病症了。
焦虑不必为此感到羞耻,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单纯经历了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