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大家都不陌生,在我们的课本中都学习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北宋,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三种花,莲花、菊花和牡丹,分别象征高洁、隐逸和富贵。
他以赞美莲的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品格和志向。莲的“不染”,意在说明自己坚持操守,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妖”,美且朴实;“不蔓不枝”,是通达、一身正气;“不可亵玩”,令人敬重,自尊自爱。
有人说,周敦颐因为职场不顺,生活多艰,这首诗可能有学陶渊明归隐之意。
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在于他写了《爱莲说》,而在于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山人物之一。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称为“五星聚奎”、“北宋五子”,成为儒学复兴的征兆。
邵雍:梅花易数的发明,著有《皇极经世》;
张载:北宋教育家、思想家,理学创始人之一,横渠四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后世广为流传。
程颢、程颐:二程,是周敦颐的徒弟,“洛学”创立者。
周敦颐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周敦颐毕生的追求和做人的准则。作为理学创立者之一,他自身的修炼也几乎堪称完美的“圣人”。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赞誉:“周子之学,以诚为本”。周敦颐还首次提出,普通人可以修炼成为圣人,主要就是要做到一个“诚”。
南宋初期,理学和心学分属两个阵营,双方争论不断,但是在学术上却共同遵从周敦颐的思想。
他的代表作有《太极图书说》、《通书》。《太极图书说》是他阅读《周易·系辞传》后,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转换关系来阐述自己的宇宙观的一篇文章,其思想对朱熹、黄宗羲等人都有重大影响。
《通书》是他研读《周易》时所写的读书心得结合儒释道精髓完成的一部智慧之书,不仅蕴涵丰富的义理,而且简洁,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被后世奉为宋明理学首出之经典。
周敦颐死后170年,被南宋朝廷追封为“汝南伯”,从祀孔庙。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后人渐渐淡忘。
好在,他有《爱莲说》,始终被人们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