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有一对父子,父亲田辟彊,是齐宣王。儿子田地,是齐湣王。这对父子在民间非常出名,很大程度有赖一个雅俗皆知的成语——滥竽充数。
父子俩在当时算得上是顶级爱乐发烧友,喜欢陶醉在竽的醇厚、深沉、悠远音色中。不过,父子欣赏的口味还是有别的。齐宣王喜欢听合奏,齐湣王喜欢听独奏,结果,捎带着让住在南面城郭的一位处士也一起出了名,而且名气大得盖过这对父子。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注:“说”同“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意思是说,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吹,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干嘛跑?韩非子好像没有说,但成语“滥竽充数”揭了底——南郭处士是“滥竽”。
齐宣王不聋、也不是音盲,吹滥竽的南郭处士在他面前吹竽,确实要有一点本事。如果吹竽吹出了声,结果又很难听,或者在音准、节奏上错误迭出,那脑袋会搬家的。南郭处士肯定不敢吹出声,只混在人群里,摇头晃脑的摆出一副非常卖力的样子。
齐湣王要听独奏,似乎是南郭先生混不下去的原因。但是,南郭处士不是被赶走的,是主动逃跑的呀。试想,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却在齐宣王眼皮下混入乐团,见机行事的智商看来不低。有这种智商的人,哪怕面临独奏,也完全可以略施小计,改行做做行政,或者请个病假、探亲假、产假之类的,只要留下来一天,工资总不会少。南郭处士没有这样做,选择了自动离职,或许他对艺术尚有起码的敬畏之心。
其实,让南郭处士混下来的根本原因,是齐宣王的严重失察,起码对如何吹竽是个外行。不过,齐宣王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只是“吃客”,只要味道对胃口就可以。至于味道怎么来的,不在乎。“知其然”就可以,不想“知其所以然”。况且,齐宣王又没有对外宣称自己是吹竽“专家”。他只在乎“轰轰烈烈”大排场带来的权威满足感。目的达到了,“外行”又怎么了?吃了鸡蛋,还管鸡怎么生蛋?笑话。这就让南郭处士见缝插针,钻了空子。
齐宣王是吃客。制作与品尝“两手硬、两手抓”的叫美食家,比“吃客”高几个档次。美食家嘴叼的很,制作美食的本事不逊色于特一级厨师,有时还略胜一筹。
同样是爱乐,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个在帝位上的艺术美食家。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李隆基非常懂而且爱戏剧音乐;其二,弟子教习在梨园;其三,李隆基亲自教学。
梨园原是唐皇家禁苑中的果木园,是皇亲国戚宴饮游乐之地。后来李隆基让这里成为了演习乐、舞、戏的“艺术学院”,进行一对一小班化教学。李隆基亲任“院长”兼教员,称“崖公”。
唐代宫廷乐舞有坐部伎和立部伎之分。坐部伎演员是坐在堂上室内,用丝竹细乐伴奏表演的。人数不很少人,所以个顶个的要求很高。李隆基在梨园亲自指导弟子学习。能达到舞姿典雅,服饰清丽,技艺精湛的,才能称为“梨园子弟”。无怪乎,以后戏曲界把“梨园”称为“祖庭”,尊李隆基“老郎神”。
梨园里是容不得“南郭处士”的,因为掌门的李隆基是“内行”,天天考核,末位淘汰,没人敢糊弄。
李隆基除了自己创作,还经常让翰林学士和有名的文人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编撰节目。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还有追封为“天下梨园大总管”的宁死不为叛军演奏的雷海青,都是李隆基挑选的乐营将,才艺极高,诲人不倦。
慧眼识英雄的“内行”李隆基,领导着同为内行的公孙大娘、雷海青们,开创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新天地。
很不幸,艺术再内行,李隆基还是“不务正业”的。他的正业是皇帝,偏偏在正业上李隆基“外行”得与“安史之乱”脱不了干系。开元盛世后,李隆基重用宦官,沉迷享乐,忽视治理,“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做一件事,究竟由“内行”来主导,还是“外行”也可以主导,这已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许多年还无定论的了。
有个笑话,还是那个成语。有位童子问先生,何为“滥竽充数”。先生不知,直说了又怕辱没了师尊。于是拧着几根山羊胡,缓缓地说“烂了的鱼不能算是荤菜,只能充充蔬菜。故曰‘烂鱼充蔬’”。这样的先生,不懂装懂,以其昏昏使童子昭昭。误人匪浅。
先生也罢,齐宣王也罢,还有身为国君的李隆基,历史经验值得重视:外行误人、误事,甚至误国。
所以,一代伟人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要拿起“解剖麻雀”的手术刀,由表及里,把麻雀的“五脏”搞清楚,不当“门外汉”,做行家里手,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错误。
行家里手是指精通某一领域、某项业务的内行。把“行家里手”与“官僚主义”对立着,作为对与错的两个代名词,说明成为行家里手不仅是对业内普通人的要求,更是对这一领域领导的要求。
让一位能做好工作、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担任领导是必须的,是这一领域的幸事。
反之,让一位对内行不屑的外行,或者自以为是内行的来主导一件事,结局如何?“滥竽充数”必将大有市场,“烂鱼充蔬的先生”,听三百人吹竽的齐宣王、治国无方的唐明皇,还有南郭处士们、安禄山们都将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