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事情的发生让年轻的苏轼对这个处处为难他的上司很是不爽,一直在想找机会发泄下自己的不满,结果机会还真来了。
这位陈市长也不完全天天绷着脸工作,对待生活偶尔也是懂得放松的。有一次,市长柱杖而游,看见这山很有特点,见山而思异,就想在这上面建造一个亭台,以供平时休息赏景之处。就这样,开始安排建造,亭子建好后取名为“凌虚台”,我觉得这位市长大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个名字起的就不错。接下来总得要为这个亭子写点什么,陈市长找到了苏轼,你不说文章天下第一么,就安排你为这个亭子写一篇赋。这下苏轼可找到发泄的机会了,洋洋洒洒挥毫写下一篇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凌虚台记》
这篇文章写的很有意思,当然也写的非常好。文章从凌虚台建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而描写到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这些历史遗迹,当年这些宏伟牢固的建筑,如今都已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这个台子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今天我就告诉你陈市长: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句号,没了。
这篇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苏轼积累多时的不满的一种宣泄,但也有人乐得看笑话,心道:苏轼这小子毕竟年轻啊,这样直接讽刺自己老板,你要死翘翘了,等着被边缘化吧。结果没想到陈希亮看到这篇文章,哈哈大笑,他对旁人说道:
苏轼这个小伙子少年成名啊,我平时对他要求严格不给他好脸色看,就是担心这样的年轻人成长的太顺利了,没有碰到什么挫折,吃过亏,不是一件好事情。长此以往下去,迟早有一天把握不住自己,会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我就是敲打敲打他,没想到他还挺在乎,对我挺有意见,瞧这小文章写的,还社会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完后,陈市长安排到:这篇文章一个字不能改,原样刻在亭子上,这也因此得以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能够一睹其风采和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见陈希亮这个人心胸足够开阔。
后来苏轼经历了宦海沉浮,回忆起这件事,非常后悔,写道:
“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陈希亮的儿子陈慥找他来为父亲写一篇传记,苏轼欣然答应,写下《陈公弼传》。
在凤翔期间,他还认识了2个朋友,一个就是陈市长的儿子陈慥,另外一个是章惇,这2个人后面在以后苏轼的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后面再详谈。
三年期满,苏轼回京,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个刚满三年工作经验的处级干部,迎接他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