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前我的睡眠很好,虽然一直做梦,但是很容易入睡也很少半夜醒来。工作后事情多了心思重了,有时候会难入睡,偶尔一次周日晚上没睡好,出现一个想法是不是第二天要上班了的原因,于是接下来的周日晚上我就会带着今晚会不会睡不好的疑问准备睡觉,结果很惨烈。
为了改善睡眠我的办法是对环境提出要求,要用遮光的窗帘,把发光的物件都关掉,如果窗帘没拉严实露出一丝微光,即使躺下了也会爬起来把它拉的严丝无缝,虽然有时候醒来也发现有阳光照进来。身边不能有人说话的声音,不能有闹钟摆动指针类的规律声,如果楼上的空调水管漏水出现滴答声那是最烦心的,但雷声下雨声却没关系。
我明白这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更体会到“不好”的暗示比“好”的暗示威力更大,偶尔一个「今晚可能睡不好」的「想法」就能把「我可以在电闪雷鸣中睡去」的「事实」抹杀掉。后来在武志红的心理学专栏里,看到类似的睡眠情况,找到了一个解释——「控制」。电闪雷鸣是我不能控制的,但我不能接受身边的说话声是不受控制的。
我有挺强的控制欲,这是之前没意识到的。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预想来发展,大部分人都希望如此吧?在工作前没什么控制欲,工作后突然就想控制一切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工作前在父母的保护下,不需要控制什么,工作后遇到的事情多了,分母变大,「失控感」大大增强。
我对自己有些“误解”,以为自己喜欢不期而遇的小确幸,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遇到意外的风景,但事实上如果出去玩,我都会提前做攻略,并且很享受把时间安排地刚好好,行程之间完美衔接。「控制欲」和「完美主义」相辅相成。
也曾很欣赏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一度很希望有他那样“完美”的规划,周一吃泰国菜,周二吃汉堡,这样在想不出吃什么的时候我只需要看计划点菜就行(“坐固定的座位”也很有趣,不过不喜欢他的入厕时间表)。我以为我喜欢的随意,只是大部分事情受控情况下一小撮的随意。
武志红说,我们很容易受想法的控制,一旦「向思维认同」就会形成「自证预言」。那为什么「感觉睡不好」就真的睡不好,「告诉自己能睡好」却作用不大呢?我的潜意识并不相信后者,还是在担心「可能会睡不好」。
我的进一步应对之策是放任自由,睡眠质量这个家伙越照顾越娇气,万一睡不好,那就没睡好吧,隔天再补,总能调整好的。虽然我还是要拉紧窗帘才放心去睡,偶尔的偶尔“睡不好”的想法又冒出来再次验证「看,你果然没睡好」,但总能调整好,总的来说,这不算个问题了。这是不是我放下了这部分的控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