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最近重读了《聪明人的个人成长》实践应用部分,分享一下重读的感想。
01
习惯不只是行为模式,而是一种自动储存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是我们大脑进行时间管理的工具。
这个洞见,醍醐灌顶。不管是思维习惯还是行为习惯,一定是在面对某种情境解决某个问题时形成的。
哪怕不是那么明显的问题,也会有接下来做什么、无聊时间做点啥的问题,大脑会有选择的需求,而选择的时候,自然是想不费脑子,能省事就省事,更倾向于选择以前做过的。
如果还要花费脑力去做习惯模式上的选择,那么我们自己会很困扰,投入过多注意力在上面,反而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投入不够。
想要改变,那就更新自己的行为习惯,不改变的话,就会一直处在路径依赖中,这是不容置疑的现实。
改变的时候,可以打开视野,多看看外界,他人有哪些成功经验,要知道你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其实基本都有人经历过、解决过,我们只需要去找到经验和方法抄作业。
上手改变的时候,不图突变,而求渐变,为什么这么说呢?
突然的大变化,会吓到自己,会折腾到自己,不如一点点着手,从环境、线索一点点布局,然后日拱一卒去调整、去脱敏,看到甜头,形成正循环,改变的几率更大。
02
你是自己生活的指挥官,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导者。
你的思维和行为怎样,你的生活便会怎样。
你选择受害者思维,那满眼看到的都会是被针对,难题不断,深坑坐穿。
可如果你选择主导者思维,无论大事小情,承担自己的责任,控制可以控制的,放弃不能控制的,那么感受到的,将是另外一种图景,你会内心安静,行动有力。
而习惯就是我们自我控制很好的切入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习惯的模式,习惯的思维,习惯的行为,日复一日走在一个路径上。
清醒认识到对习惯的形成与改变负主责,使用渐进策略培养好习惯、淘汰坏习惯,塑造符合真实自我、带来他人好处的习惯,新的习惯模式形成后,自我自然有所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将是新的自我。
03
职业并不是挣钱糊口的手段,而是个人存在并参与社会协作的方式。
某个职业,一份工作,有其外在的功能性,可这并不是全部,我们不能根据功能简单判定自己的职业。
司机这职业就是开车吗?不是,而是通过驾驶某个交通工具妥善解决人或物位移的需求。
教师这职业就是教课吗?不是,而是通过系统教学帮助未成年人储备知识、掌握学习能力。
程序员这职业就是写代码吗?不是,而是通过编写程序去满足某项高频的功能需求。
如果只看到了外显的功能标签,那么工作上的视野也就只会局限在功能上,进而忽略了人的主动性,最后让自己成为功能的附属。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职业或工作,那是我们自我存在并表达自我的方式,它意味着:
我有什么能力,我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协作,我在哪个细分领域里参与社会分工。
这些才是我们最应该想清楚的,想清楚了也就明白了基于自身的职业定位。
04
工作上的累,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有时候是身体累,有时是精神累,内耗纠结,身心疲惫。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很累?很多人走进了一个误区,稀里糊涂的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把自己看作职场上疲于奔命、被动应对的角色。
他们的理由看起来没有问题:领导安排、事情紧急、一直如此,看起来是这么回事,可是这真的是事实吗?
并不是。再按部就班的工作,再忙的工作,再难的工作,总会有一些环节、情况、地方,是我们自己可以主导的,可以控制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想方设法让工作变得有趣,有自己的节奏或特点,比如像佛山电翰那样把简单机械的流水线动作玩出花样,比如像董旭辉那样把讲课和卖货结合给销售赋予意义感。
没有累人的工作,只有累人的工作思路及方式。
在这方面,每个职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富有最大的责任。你怎么工作,都是自己选择的。
05
金钱是一个结果,水到渠成的事情。
想要赚钱,最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具备怎样的个人价值,能创造什么量级的社会价值,又该如何去做,至于金钱,那些反倒不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赚钱的两种基本形式:贡献和索取,意味着我们想要赚钱、多赚钱,就要努力让自己处在做贡献、做增量的行当或工作上。
去判断自己所在或想去的行业,是不是资源聚集、做出贡献的?判断自己当下的岗位,在体系中的价值创造和分配中是什么角色?
想一想这些问题,基本能看清自己在社会价值坐标系中的位置,也就明白了赚钱的基本情况,进而能找出可以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