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具体谈到了学生择业的标准,大学生初入社会如何应付问题?
这些观点提出是在上个世纪10年代,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纵观现在各个网站,app上发表的文章无非是抄袭了胡适一百年前的观点。真不愧为中国最具思想力的学术大师!
中学生的修养应注意两点:
一工具的求得。第一种工具,是语言的文字,无论就业和升学。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工具。在中学,你不仅应该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字,最好能多学一两种外国的语言文字,它是就业升学的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知识的门,多学一种语言,等于辟开一个新的花园,新的世界。在中学时期如果没有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以后做学问非常的困难,而且过了这个时期,很少能够把语言文字弄好的。
第二种工具是科学的基本知识。许多人都说学了数学将来没有什么用处,这是错误的,数学是自然科学重要的钥匙,如果不能把这个重要的钥匙——数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等在中学时期学好,就不能求得新的知识,所以中学时期最重要的是把这些基础基本知识弄好。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生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简单分别说: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的去做。
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以江浙的俗话来说,不拆烂污。
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
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学生高中毕业,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升学或者到社会中找职业。升学应如何选科?到社会上去如何择业?简单地说,有两个标准:
一是社会的标准,社会上所需要的是最易发财的,最时髦的是什么?干这一行的最受欢迎,最受优待。这是社会的标准。
二是个人的标准。作为一个人的标准,就是个人的投考兴趣,性情,天才近哪门学科,适于哪一行业?简单的说,能干什么。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在谈到大学生毕业以后,要防止两方面的堕落,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其实也只是一种好奇心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
第二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做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和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地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